
中国互联网
金融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具有庞大的体量,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原来的监管框架已经无法覆盖到所有的互联网
金融业务领域,发生
金融踩踏甚至局部性
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必要加强监管。

金融监管如何避免“盲人摸象”" />
十三五规划首次把“互联网
金融”首次纳入五年规划,一经发布,引来热议。对此,互联网
金融企业挖财总裁顾晨炜先生从企业层面对此规划建议进行了解读,并大胆谏言互联网
金融监管需避免“盲人摸象”:
本次“互联网
金融”纳入“十三五”规划,是顺势而为,也意味着互联网
金融已经开始成为中国大
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其身份、角色都有望很快得到正式确认,对整个互联网
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大
利好。
中国互联网
金融发展迅猛,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具有庞大的体量,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原来的监管框架已经无法覆盖到所有的互联网
金融业务领域,发生
金融踩踏甚至局部性
金融风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有必要加强监管。
对于如何监管,规划强调互联网
金融要“规范发展”,而整个中国
金融体系则要坚持
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
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
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
风险的底线。从这个提法中已经可以看出高层是基于对目前中国
金融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的,比如强调现代
金融机构种类多、
交易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特别强调目前中国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
趋势明显。这些被强调的特点正是基于“互联网+
金融”带来的多业态交织的互联网
金融服务,包括像蚂蚁金服、挖财这样的互联网
金融企业综合经营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具体从事互联网
金融业务的从业者,我认为目前的
金融监管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大胆建议监管部门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来探索一种新型的对互联网
金融的监管模式。事实上,这种创新的监管模式已经在对互联网
金融的监管上有所体现。
一方面,今年7月,
央行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互联网
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各部委共同监管,这很类似互联网行业倡导的众包模式,每个部委各管一块,协同管理。目前
金融体系出现了较大变化,“产业+
金融”、“消费+
金融”、远程开户、电子合同等的创新模式不断衍生出新的业务
板块,单个部委的监管很难全覆盖,为避免出现“盲人摸象”式的监管真空和监管失真,众包式协同管理就显得更灵活更具实操性。
另一方面,在浙江、上海、山东等互联网
金融业务发达的地区,地方
金融监管部门已经先行一步,出台地方性监管条例。同时各地互联网
金融协会也相继成立,与企业的联结很紧密,有助于直面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自下而上的监管,也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体现。在互联网
金融监管没有一个完整“水晶球”的情况下,地方在监管上的探索往往会带来新的智慧。
更进一步,互联网化的大
数据技术还能有助跟踪结构化
金融产品底层资产,加强其透明度和波动反馈。从国际层面看,2008年发生在美国、后席卷
全球的
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创新过快,一些
金融产品已经脱离了
金融的本质,缺乏对
资本充足性以及
杠杆比例的把握,此时监管又跟不上,各种因素迭加酿成
金融危机。而如今互联网技术带给
金融业的变化是数字化确权、数字化溯源都变得更容易实现,互联网让
金融产品更精准,也更透明,透过互联网用户和监管部门都可以直接追溯到
金融产品的本源。“如今买块猪肉都可以数字化的追根溯源,
金融产品就更没有理由做不到。”
互联网技术带给
金融业的这些新变化,既对监管
机构提出了新挑战,也给监管
机构带来了新的监管工具和手段,只要顺应潮流,加大互联网思维在监管框架中的探索,中国一定会建成适应现代
金融市场发展的
金融监管体系,互联网
金融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