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手机代工厂面临利润微薄和生产经营模式暗藏风险等多重困境,很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小型代工厂,正面临一轮残酷的行业洗牌,产业寒冬已提前到来。
市场下滑,代工厂频现倒闭,产业寒冬已提前到来" />
过完了国庆节,中国人接下来期盼的就是新年。25岁的张武(化名)却在这时候犯了愁,“这年还怎么过啊?工厂此前一直都在生产,国庆节前还进了一批机器回来,怎么突然就倒闭了?”
10月8日上午," 华为中兴的一级供应商,深圳市的明星企业福昌电子宣布破产,张武正是厂里的配料工人,他和女友一起在这家工厂打工了不到2年多。工厂倒闭的消息让他措手不及,公司被账款拖垮了、老板想去做房地产、3年内的员工赔偿只有一个月……各种消息在那一刻铺天盖地传来。
时至10月14日,张武才缓了口气,“昨天下午我们的赔款到账了,但超过3年的员工还在等消息。”
而在福昌电子宣布倒闭的同时,当日下午,从事手机模具和外壳生产的东莞京驰塑胶也宣布破产。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开始,国内手机配件和代工等产业链企业的坏消息就不绝于耳。
2014年12月5日,台湾胜华科技在东莞东城和松山湖的两家子公司——万士达、联胜科技停产;12月9日,胜华科技旗下苏州子公司联建科技也陷入停产,3家子公司相继解散近万名员工;12月下旬,位于东莞望牛墩的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跑路,外界称公司欠债1.35亿元。
2015年年初,东莞兆信通讯传出了企业倒闭遭到供应商围堵的消息,兆信董事长高民自杀;9月8日,深圳鸿楷兴塑胶制品发布了一个不足50字的公告,宣布倒闭。鸿楷兴结清了员工薪酬,但留下214家供应商接近3500万元拖欠货款,目前没有任何解决途径。
在每一次倒闭破产消息传出后,外界都充斥着对中国手机产业链低水平竞争、行业环境恶劣的担忧。如今的制造业已不再是10年前黄金时期——在成本大增,单价却相比10年前还低很多。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手机代工厂面临利润微薄和生产经营模式暗藏风险等多重困境,很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中小型代工厂,正面临一轮残酷的行业洗牌,产业寒冬已提前到来。
整体市场下滑 厂商下单日趋谨慎
今年初,作为手机产业的主管单位工信部发出警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为4.52亿部,同比下降21.9%。整个手机行业风声鹤唳,销量的下滑导致厂商对上游的投入日趋谨慎。
整个产业的大生产热潮正在逐渐冷却,但是2013年智能手机井喷的后遗症却仍然笼罩市场。对2014年继续增长的错误判断导致多数手机品牌库存增高,手机销量不及预期。作为上游的手机代工厂的发展逐渐停滞,因为手机厂商已无法消化每日从产线下来的新机器。
深圳的制造业哺育了" 华为、中兴这样的品牌手机厂商,也缔造了诸多白牌手机厂商。后者的主要市场此前从中国大陆拓展至东南亚等" 新兴市场。然而,当品牌手机厂商杀入海外市场,希望倾销剩余库存时,这些白牌厂商的市场空间也进一步挤压,这使得这些厂商合作紧密的代工厂处境也日趋艰难。
中国厂商早已经习惯了血拼价格战的模式,原本如三星、苹果应当在售价中加入品牌溢价,也被以各种性价比的理由“抹去”,甚至出现了压榨上游供应链的现象。为了使用最新的可以宣传的元器件,对那些普通消费者难以接触到的配件,手机厂商则选择了降低标准。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如今代工厂生产一部手机的利润已十分微薄,甚至除去人工和设备成本外,几乎难以获得利润。更为恶劣的是,代工厂为了获得订单,也开始了恶性竞争,甚至牺牲了良品率,这有时候会导致代工厂最终失去品牌手机厂商的订单。
上游产业融合 竞争日趋激烈
在性价比成为常态之下,手机厂商开始把工艺和设计制造做为噱头,所以对于代工厂商的要求也比以往更苛刻,只会单一制造的必将被淘汰,那些随着手机品牌一起转型的代工厂才能更好生存下去。
此次倒闭的福昌电子就主要生产塑胶磨具,然而当前手机厂商大规模开始使用金属外壳,而福昌电子并没有金属外壳的生产线,无法接到相关订单。
一般来说,某个产业成熟的标志就是分工专业化。在手机行业,除了为消费者所知道的品牌商之外,整个产业还包括方案设计公司(通称“IDH”)、代工生产企业(通称“EMS”)和原始设计制造企业(通称“ODM”)。
然而,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庞大的手机终端制造能力也推升了上游手机设计行业的发展,产业链上各个角色已不满足现有的规模,希望向其他领域拓展。当然,这背后的推动力很难与中国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兴起分开。
这些互联网手机品牌在互联网“轻资产”思维的指导下,往往习惯将手机设计、供应链管理、制造等业务纷纷外包给“IDH”来操作,诸如红米、魅蓝、乐檬背后的闻泰,华为荣耀背后的华勤,格力背后的卓翼、锤子背后的希姆通。
而ODM也开始向上游方案设计进行产业链的整合,他们不仅能提供传统的业务,还可以满足客户更为广泛的需求,如产品定义、元器件生产、ROM优化、云服务等等。事实上,小米、华为、联想、魅族等手机厂商都在接受类似的产品定义、方案设计、生产制造、软件开发服务。
产业正从有序的分工合作,转变为混乱的红海竞争。代工厂一方面需要应对整个产业的变化,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品牌商的种种需求,牺牲利润获得订单的局面已十分普遍。
技术升级 催动产业呈现马太效应
数年前," 腾讯科技曾参观小米代工厂英华达,仅手机装配一条产品线,就需要30多名工人的流水线操作,但如今在西安高新区的中兴工厂,25条全自动化生产线,将生产一部手机对人工和时间的成本急剧缩减。
在这家工厂内,生产线从单板测试加载、全自动化分板点胶、整机音频测试、整机软件加载等使用的都是全流程自动化生产。
与服饰等传统制造业不同,电子科技产业是最容易以机器代替人工的。机器联网后,以前人工进行的生产规划和排期可以用机器实现,而以前需要人工检查的生产环节漏洞,也通过机器可以识别。虽然机器大多使用英文界面加大操作难度,但有工厂负责人员告诉" 腾讯科技,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软件翻译,到时候会更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
据腾讯科技了解,一些代工厂对员工的需求已经简化到仅需搬运填装物料和收整产品。也就是说,即使那些因为产线升级而不被淘汰的代工厂,其在自身产业升级中,逐渐对行业进行“瘦身”。随着技术的更新、生产质量的可控性提高,那些具有优质良品率的代工厂会从中胜出,失败者则会逐渐被产业所淘汰。
对目前代工厂等国内手机产业链的倒闭潮,IHS中国研究总监王阳表示,这并不就意味着中国手机产业链在走下坡路,只是市场经济下自然经历的优胜劣汰过程。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