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理财几乎成了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似乎你不理财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大家在饭桌上总是会有意无意的谈论起“你最近在买什么理财产品”的话题,大家之所以爱聊这个话题,一来是因为大家手里的钱多了,二来是货币的购买力越来越低,大家都想着给手里的“纸票子”保值,不求一夜发财,但求跑过CPI。
理财是门学问,并不是所有人能都把这件事情做好。一部分人,日日生金赚的盆满钵满,手中的资金不仅跑赢了CPI,还跑赢了大部分人的投资平均回报。另一部分人,虽然也在理财,但手中的钱却是越理越少。当然,这个少并不是指总资产的减少,而是指资产的收益率跑不赢通货膨胀率。
同样是理财,为什么些人的钱越理财越多,而有些人的钱却越理财越少呢?这是因为你在理财的路上有可能走了弯路,所以才导致了这个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在理财的路上少走弯路呢?
首先,在家庭形成期不要购买过多的' 保险。上世纪90年代,很多城市里效益好的国企职工手里攒下了不少的积蓄,再加上自己做一些兼职,通过辛勤劳动也算率先奔了小康,家庭财务状况良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可谓也是个“小富豪”级别的人物。
而上世纪90年代也正是国内保险市场刚起步的时候,身为80、90后的这一代人应该会发现自己父母身边或多或少的都有几个“卖保险”的朋友。这些保险推销员走家串户的给身边的亲戚、朋友推销保险产品,一来是亲戚或朋友不太好拒绝,二来发现保险这个东西还真有一些用处。于是一来二去就为老公、孩子买不少保险。但到最后一核算,购买的这些大病、意外、人寿等保险的保费竟然占到了家庭年收入的30%以上。
家庭的形成期父母两人都还很年轻,家庭的收入也是连年增长,整个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这时应该尝多做一些高风险的投资,例如:股票 、基金,此阶段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保险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当中会大幅拖累家庭的财富增长速度。但这并不是说此阶段家庭就完全不需要保险,保险作为家庭的底层资产,适当的配备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可以先给家庭的“顶梁柱”配备一些大病、意外保险,之后再逐步给妻子和孩子配备。
其次,在家庭的成长期不要错失投资房产的良机。2000年~2014年,很多人错过了购买房产的机会,进而承受了高房价带来的阵痛,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家庭财富一部分损失。如果进场时间早,那么家庭中的固定资产价值至少要翻一倍。
房子是一个兼具自用性和投资性双重属性的资产,房产投资是家庭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房产的投资应该在人生的前半段,也就是在家庭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完成第一次房产投资,这个阶段夫妻双方都处于当打之年,家庭有持续而稳定的收入,可以利用按揭贷款来进行房产投资。
如今,一二线城市的房价租售比、租金回报率等指标大幅偏离国际常规水平,但这背后也有人口流入和刚性需求的支撑。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整体稳定,能够反映出合理的供需关系。所以,不要总是期盼房价下跌,在能力达到的时候购置房产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涨的慢,但也不至于下跌,房子作为在金融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抵押品,价格全面下跌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
另外,'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市场,如果你能在周期的底部介入可谓就是赚到了。但这个底部怎么判断,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在家庭的成熟期要降低高风险资产的配置。很多人退休之后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投资理财的意识太薄弱,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于是就想着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资产的回报率,紧接着就进入了股票 市场。新入门的投资者往往对指数、股票 价格的高低没有概念,因而很容易在市场中“站岗”。2007年牛市尾声的时候就套住了不少新投资者,在顶部入场的损失可高达60%,这个损失比例足以让退休后的人们“一夜返贫”。
五十岁之后,儿女已长大成人,自己也因为之前的一些投资积攒了不少积蓄。家庭成熟期这个阶段,夫妻双方的工作能力逐渐减弱,收入也会逐年下降,风险承受能力也随之降低。此时,不能再像家庭形成时期那样大比例配置高风险资产,而是要降低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建议高风险资产的配置比例不超过可投资资产的20%。此阶段稳健才是重中之重。
做事情要把我住节奏,理财也同样需要把握住节奏。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节奏,才能在理财的路上少走弯路,进而使我们的财富稳步增长。在不同的时期,把握住这个时期的关键点,那么让钱生钱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也会变的更美好。(文/大冬瓜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为什么你的钱越理财越少?》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