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
男,1962年生于山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早报记者 姜丽钧
无论是参加全国' 两会,还是国内外重要的心血管学术会议,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出现时永远是一身中国风:得体的中山装加一双布鞋。从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举家回国报效的学子到成为填补空白令400万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受益的专家,再到每年在全国两会上关注社会民生的政协委员,葛均波珍视自己的每一个身份,尤其是作为一名医生。“做医生,我每天都很小心,因为我敬畏在执业过程中的每个患者,敬畏医生这个称呼。”葛均波这样说。
学术成果被称为葛氏现象
因为儿时摔断了手臂的求医经历,葛均波从小就有了做一名好医生的梦想。1979年,山东农村出来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青岛医学院儿科专业,又在山东医科大学学习小儿心脏病,获得硕士学位。 然而,葛均波最终却没有成为自己最初计划的儿科医生,因为他毕业分配到的县医院根本没有儿科。阴差阳错的是,1988年葛均波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心内科攻读博士学位,却因此成了成人心血管病领域世界级专家。
1990年,经国家教委考试挑选,葛均波被派往联邦' 德国美因兹大学学习,此后又在埃森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与冠心病有着相似临床症状、却需要完全不同治疗方法的心肌桥成为心血管病诊治难点。葛均波像平时在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实验室分析资料时,“看见”了一名心肌桥患者血管内超声图像上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的半月形暗区。他找出了以前所有的资料重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名心肌桥患者的图像都存在相似的“半月现象”。后来,“半月现象”成为心肌桥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从而改变某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这一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他对心肌桥的新发现也被学术界称为“葛氏现象”。
1999年4月,葛均波回国进入中山医院担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并被聘为国务院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在回国后很短的时间里,葛均波就创造了多项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实施了国内首例经桡动脉的门诊病人冠脉造影,成功开展了国内第一例冠状动脉旋磨技术,国内首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上海市第一例切割球囊治疗冠心病,上海市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并成功进行了上海地区首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脑缺血。
2011年12月9日,随着中科院增选院士结果揭晓,葛均波当选为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去年,葛均波院士团队设计出“一种经外周动脉途径植入的主动脉瓣系统”,并成功转让给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样品研发,该技术有望实现主动脉瓣狭窄的经导管介入治疗,中国400万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将因此受益。今年,葛均波院士团队又发明了专治二尖瓣反流的瓣膜夹合器,这也意味着对这部分病人来说,艰难的开胸手术将不再是延长生命的唯一选择。
连续两台手术导致手抽筋
去年3月31日,上海飞往' 美国芝加哥的美联航国际航班上,一名美国旅客突发房颤合并心衰,生命垂危。此时,赴美参加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年会的葛均波正在这班飞机上,他迅速向空乘人员表明自己心血管专科医师的身份。在诊断过程中,空乘人员递上了飞机上的医药急救箱,但听诊器没有振动膜,血压计也无法使用。葛均波凭他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患者血管。在安全抵达美国后,这名患者连声感谢葛均波,葛均波回答:“每一位医生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帮助患者。”
今年7月,上海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人间世》记录了发生在同一间手术室的两台手术,这也是心脏内科领域最难的两台手术。从上午8点开始,葛均波进入了手术室,第一台手术他站在手术台前整整6小时,细细的导丝在病人阻塞的血管中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在最后一刻终获成功。而当精力透支的葛均波又进行了第二台手术,并且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关键部位的操作时,葛均波突然离开了手术台,他的手抽筋了,经过简单处理回到手术台后这双使用过度的手又第二次抽筋,这一幕感动了病人的家属,也感动了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
对于当下趋于紧张的医患关系,特别是一些病人因为疾病未能治愈而迁怒于医生,葛均波认为:“医学是一门科学,有太多未知,我们都应尊重科学规律,对于不能治的疾病我们要继续研究。作为医生,我们应敬畏生命,敬畏每一个人。”而作为一名医生,葛均波对处理医患关系有着自己的注解,不能因为担心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就缩手缩脚,而是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设身处地为病人“出主意”。
有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做介入手术,葛均波详细了解老人的病史后表示没必要做手术。一开始,老人并不理解,葛均波耐心解释给老人听,她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以老人现在的年龄,这两种情况都不会出现。而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反而有脑出血的风险。“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这句“将心比心”的话,终于说通了老人和家属。“我有时想,只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人,他就能协调好,把病人当成家人,就没有这么多医疗纠纷了。”葛均波说。
“一个好医生不仅要会看病、有责任心,还要设法为患者省钱。”葛均波记得,进口药物支架刚来到中国时,每个价格要4万多元,他就曾感慨“有几个患者用得起啊”。而且,随着病例越来越多,他渐渐发现,支架上的药物全部释放后,金属支架可能引发炎症。临床发现,患者一旦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率高达40%。葛均波开始思考:如何设计一种新型支架,避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他与学生们找材料、研究药物涂层技术,最终找到性能良好的聚乳酸类材料,并开发出“非对称性涂层技术”,成就了目前临床已相当普遍的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它将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从1%~1.5%降至0.15%~0.3%,极大地提高了支架的安全性。同时,由于支架全部国产化,每个的价格降到了1万多元。葛均波研发的支架在全国超过900家医疗机构获得临床应用,平均每年超过8万例冠心病患者获益,每年能为患者和国家省下12亿元医疗费用。
提案建议追索信息泄露
除了医者,葛均波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来自医卫界别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参会,他都是一身中山装和布鞋的打扮,这是他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习惯。在葛均波看来,对民族服装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是中国的、民族的符号,也传递着他自己的人生理念。
1999年,葛均波回国后,就提出在中山医院为心梗建立了一个绿色通道。在葛均波说服院领导后,急诊科给医生、护士和技术员配了拷机,靠该机制救了四五千人。而时至今日,当然有了更先进的技术,通过心电远程监护装置,救护车一接到病人,根据他们出现胸痛的症状,将信息传回医院,马上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抗血小板等前期治疗。然而,在实际运转中,葛均波却发现会遇到许多难题,为此葛均波在提案中,呼吁从国家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顶层设计机制,涵盖民众科普教育、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医院对接、区域化救治各单位软件是否统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国家层面上建立的胸痛救治机制,可以最终有效降低因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的死亡率。
葛均波关注的不仅是自己熟悉的医疗领域,还包括社会民生的' target='_blank' >方方面面,早在一年多前他就将眼光投向了公民信息泄露带来的电话骚扰和电信诈骗。去年,在全国两会政协委员开始小组讨论的第一天,不知名的骚扰电话从上海追他追到了北京,甚至一直追到了两会会场里。“开一天会,我至少接了三个骚扰电话,他们都是从哪里得到我的电话号码?”这让葛均波更坚定了自己当时正准备递交的关于加强个人' 信息安全的提案。葛均波在提案中建议,通过全国人大立法的手段,对于个人信息的隐私作出明确的界定和保障。对于泄露个人信息的单位和个人,作出明确的行政处理或设立相关的' 法律条文进行惩罚。同时,公安等监管部门应主动建立追索个人信息泄露的机制,加大对于银行、医疗、房产等各部门关于用户信息安全性的管理和保护,加大追查泄露并侵犯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力度。葛均波建议,加强对' 互联网尤其是' 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将个人在互联网信息的安全提升到与现实中个人信息安全同样的高度。
(责任编辑: HN666)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既要会看病也要为患者省钱”》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