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曾经不理财的老年人也跃跃欲试的想要加入到理财的大队伍中来。成群结队的老年人被拉着去听理财会的场景发生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老年人虽然有理财的想法,但由于之前没有理财的经验,很容易被身边的亲戚朋友所影响。往往在老年圈颇具影响力的老年人的决定会影响身边的一群人,这个人决定去听理财会,他身边就会跟着一群人一起去听,他决定买哪款理财产品,身边也会有一群人跟着购买。
跟随是一种策略,但它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策略,这个道理放在老年理财群体当中也同样适用。老年人跟着别人买理财产品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如果那个人买到好的理财产品,那么后面跟着买的人也能跟着一起享受这款好的理财产品;弊端是,如果那个人买的是一款“骗子”产品,那么后面跟着买的人也会跟着受骗。
如今,理财市场的产品鱼龙混杂,一些骗子机构的产品不乏打着“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民族大业”等旗号来圈钱。虽然老年人也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他们的警惕性很容易被这些政府机关信用背书的字眼所打动,从而上当受骗。
面对这些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产品,我们又该如何提醒父母谨防被骗呢?
第一,除了国债,没有国家为之信用背书的理财产品。所有的理财产品中,只有国债是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理财产品,其他的理财产品不具有这个特点。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民族大业”等为卖点的理财产品,如果一款理财产品有这些字眼,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一款“骗子”产品。除国债之外,很多理财产品是在国家' 法律框架内发行的合法合规的产品,例如公司债券、公募基金、'私募基金、' 信托计划等,这些正规的产品在机构的官网上可以查到,不过大多数是自负盈亏。
第二,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理财产品说明书上通常会标明预期收益率,这只是起到一个提示作用,最终的收益率还是要看产品到期后具体公布的情况。“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通常也会出现在合同当中,只要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当你问销售人员预期收益率是否等于实际收益率的时候,越是不靠谱的机构,越会拍着胸脯告诉你预期收益率一定就是你到期能获得的收益率,这样的机构应该谨慎对待。
第三,过往业绩不等于未来业绩。大多数基金是不保本的浮动收益型产品,销售人员往往会拿过往业绩来“忽悠”投资者,告诉投资者今年这款基金也会取得同样优秀的业绩。但现实情况是,这款基金今年的收益率如何谁都无法保证,因为市场充满变数、不可预测,即使做得再好的基金,哪怕是连续几年进入收益率排行前三名的,都不会轻易向投资者许诺能实现和上一年同样的业绩。过往业绩好的基金确实不错,但是否要进行购买还是要有一些自己对市场的判断。
第四,没有不用操心的理财产品。骗子会利用老年人投资图省事的心理,宣传只要加入某个组织、购买某个产品、投资某个项目,就永远再不用为理财操心了,从此便可以年年拿收益,月月领利息。但从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是不存在这样的组织、产品、项目的,一旦遇到这样的产品,要赶紧离的远远的。连国家的社保基金都要担心入不敷出,市面上怎么会有这么省事的理财产品,理财终究还是要投入心思的。
老人理财之所以容易被骗,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年人担心自己的养老金持续缩水;再比如老年人缺乏社交,而一些骗子给老人很多关怀,获得了老人的信任从而施骗成功;还比如老人想通过理财赚到钱,挽回在子女面前的自信和尊严。被骗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老人被骗受到的打击比我们要大得多,那些钱毕竟是他们辛苦攒了大半辈子的养老钱。身为儿女,要多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给他们关怀,让骗子没有可乘之机。在对父母关怀之余也要给他们多普及理财、防骗等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应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文/大冬瓜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如何帮爸妈远离理财陷阱》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