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方块”中的长条效应
在“俄' target='_blank' >罗斯方块”中,大部分玩家最期待的图形莫过于“长条”了。
按游戏规则,一次消除四行可以得到多倍积分,当一根期待已久的长条,垂直插入准备多时的凹槽中,心里的那个爽歪歪,好像之前再多的shit也不是问题了。
可shit仍然会出现,而且多行消除后忽然变大的空间,同时也会同时消除玩家之前积累的紧张感,物极必反,反而成为玩家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
其实“长条“是随机出现,把赌注押在“shit堆到天花板之前,长条会出现”这个随机事件上,总有一天会输个精光。
一位企业高管回忆自己刚刚成为部门主管时的心态:“太想把某一件事完成,反而忽略了整体工作的进展,太过执着于几个高难度的项目,反而让一些稳赢的工作,得不到足够资源,而出了差错。“
专业人员承担的是个人的荣辱,很容易被激发出赌性;而管理者肩负整个团队的集体付出,必须追求简单实用、流程可控、结果可预期。
原文链接:不要到Game Over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做“无脑工作”
请告诉我,我错了
在中世纪,天主教会信众往往非常爱戴那些殉道者,教会就顺应民意,将一些去世前有声望的教徒,封为“圣人”。一开始由于标准过松,引发了严重的“圣人泛滥”。为了谨慎选择封圣对象,教会引入了“列品调查专员”的机制。
圣人的事迹中常常包含“展示神迹”一类的灵异事件,这类事件极易伪造,所以这些调查员更关注这些“神迹”有无漏洞,时间一长,他们竟然变成了专门的“封圣质疑者”,就像法庭上的检察官,职责就是寻找被告的犯罪证据。
这个职务,后来被称为“魔鬼代言人(Promoter of thefaith)”。
“魔鬼代言人”的机制有没有用呢?1983年,教皇' target='_blank' >约翰· 保罗二世取消了“魔鬼代言人”的职位,此后的“封圣数量”,比20世纪初期快了约20倍。
“魔鬼代言人”为科学决策行为带来一个启发:既然我们天生喜欢会留意那些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刻意训练自己,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选项。
原文链接:讨论陷入“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僵局,这里有一个好办法
因为所以,混乱道理
在讨论中,我们特别爱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为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经通过测试,所以它应该上市。”
这话听上去没毛病,其实所有混乱的逻辑,正是从此开始的。
我来客串一下小学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把上面的“因果关系的关联句”改成 “条件关系的关联句”(有两种哦)。
只要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经通过测试,它就应该上市。
只有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已经通过测试,它才应该上市。
这么一改,你会发现,这两件事情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前一句,有了“核心功能”就“充分”了,就可以上市了。后一句,“核心功能”只是上市的一个“必要”的基本条件,但还不够。
我们最爱用的“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把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给了。
“因果关系”本应是建立两个事实之间的关系,但“应该上市”是一个需要证明的判断,它没有发生,并非事实。所以这句话引发了逻辑混乱的争论。
原文链接:如何更有建设性地提出反对意见?
该不该实行加班餐券制度?
' target='_blank' >卫哲讲过一个阿里巴巴的类似制度。
当时在阿里加班,可以提供一顿晚饭,统计下来,一年在加班餐上的费用是1400万。最初实行的就是“加班餐券”制度——员工提申请,主管批准,凭餐券就餐。
这是为了防止员工混加玫餐——五点半下班,混一会儿,六点吃饭,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人了。
卫哲时代的阿里员工还不像现在这么有钱。也就是说,“加班餐券”制度还是有一定的“隐性收益”的,要不然,阿里也不会实行这么久。
但卫哲仍然觉得“加班餐券”制度来合理,所以,他还是试着取消了这个制度,他对员工说:“加班晚餐是给加班的人吃的,你不加班最好不要吃。但是如果真的不想做饭,也可以吃完再回去,把公司吃光了,我们散伙。”
取消“加班餐券”一年之后,统计下来,加班餐费增加了7%,100多万(这就是“加班餐券”制度的“隐性收益”),卫哲认为这个改变是成功的,因为每天五千多员工要申请加班餐费,这个“隐性成本”绝对不止100万——还没考虑“制度羞辱”的代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想了解更多关于《因为所以,混乱道理(观点之二十二)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听了这么多道理 为什么你还是不会买保险? 哪些道理你看到后 人生就不一样?(清单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