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盾安现450亿流动性危机的事件引起大家广泛关注,这家企业曾连续9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去年这家公司营业收入还超过500亿,如今面临的问题让大家联想到中国企业整体的债务风险。
咱们把目光放到全国,过去3年债务违约金额分别是2015年126亿,2016年是237亿,2017年是392亿,违约金额呈现逐渐递增的态势。今年前4个月,违约金额超过130亿,超过2015年总和。
为什么近几年企业债务风险频出?这可能涉及到我国过去经济模式遇到现有政策变化时带来的消化不良。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当中主要是出口、投资发力。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受益于出口快速增长,我们享受到了10多年的经济增长红利期,而在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贸易基数过大,增速已经开始放慢。 src="http://i1.hexun.com/2018-06-07/193164561.jpg"> 咱们小伙伴们都知道,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当中主要是出口、投资发力。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受益于出口快速增长,我们享受到了10多年的经济增长红利期,而在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贸易基数过大,增速已经开始放慢。
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08年中国出抬了4万亿,从那起投资接过了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投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主要是基建(铁路、公路、机场等);二是企业,主要是国企和民企,国企主要集中在过剩产能行业,比如钢铁、煤炭、有色、水泥等;民企有一部分是在产能过剩领域,另有一部分在服务行业,缺点是劳动力过于密集。
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投资是有临界点的,投资好比一个人吃饭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胖,弄不好还可能带来不适。该建的房子都建好了,该修的路都修好,这时候无故去追加投资结果就是产生过剩,资源浪费。
2011年开始中国的企业就出现了这样的隐忧,那个时候尽管印的钱不少,但并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前期通过贷款投入的资金已经越来越不能达到原先预想的效益,我们称为经济钝化。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不继续印钞,企业就没钱投资,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更加无力偿还前期银行贷款,结果不是企业破产就是银行坏账,钱收不回来。
银行倒闭,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只能继续印钞,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过量的货币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只能涌向房地产领域,房价大涨,而接盘的则是居民部门。 src="http://i3.hexun.com/2018-06-07/193164562.jpg"> 怎么办?如果允许企业破产那么大量的人员就会失业,社会不安,如果是银行倒闭,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所以只能继续印钞,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过量的货币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去向只能涌向房地产领域,房价大涨,而接盘的则是居民部门。
数据显示,2007年末中国的住户贷款余额是5.07万亿,2017年末则上升到了50.5万亿,增长了将近7倍。
也就是说这些年中国债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企业以及政府部门转移到了居民部门。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稍把这句话改装一下,那就是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是这样的“企业部门(2001-2011年)—政府部门(2011年-2016年)—居民部门(2009年至今”。
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转换过程中,虽然经济仍然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可三大部门的债务率快速做大,杠杆高企。根据' 海通证券(' 600837,' 股吧)的统计,截止17年9月,居民负债为44万亿,企业负债为104.7万亿,政府部门负债为46.7万亿;截止2016年,我国政府、居民和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46%、50.6%和141%。总杠杆从10年的177.8%上升到16年的237.6%。
杠杆率是债务和GDP的比率,237.6%的杠杆率意味着中国人连续两年不吃不喝才能还完欠下的债,债务越做越大,理论上说如果超过某个临界点,而收入跟不上,存在破产的可能性,所以必然要降杠杆。
2016年底国家开始提出要去杠杆,尤其是金融领域的杠杆,所以我们看到,2017年开始中国的M2(印钞)增速从原来的两位数以上降到当年的个位数,结果就是市场上的货币增速不断放慢,企业或地方政府借钱不再那么任性,以钱炒钱的模式越来越难以复制,这是2017年金融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花卷财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想了解更多关于《债务大爆发,多家企业违约,现在要不要买房?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