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不合理低价游调查引发关注,内容涉及云南多个旅游景区。昨日,云南省旅游执法总队发布对6家涉事购物企业、1家旅行社、3名导游的调查处理结果。其中,涉事旅行社吊销执照并罚款30万,3名出资人列入黑名单,3名导游将被吊销执照并罚款2万元,旅行社法人代表涉嫌强迫交易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取保候审),并对数家购物企业做出关停或停业整顿处理。(6月18日《新京报》)
按说,“低价游”应该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但是,现实中,“低价游”在一些地方成了打不死的“小强”,反复出现。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何游客总相信天上掉馅饼。
在市场经济时代,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市场产品。“低价游”也不例外,正是因为有市场需求,所以才会反复出现。那么,这个市场需求是谁打造的呢?有些游客为何趋之若鹜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国人的消费习惯问题。虽然,这些年,中国旅游风尚正在形成,但是,许多游客对于花钱买旅游依然处于一种“吝啬”状态,因为花钱买玩,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节俭习惯似乎背道而驰,所以,在这方面总是认为花钱越少越好。于是“低价游”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在旅游市场信息透明工作中作的远远不够。一些地方管理者认为,既然是市场经济时代了,政府部门干预越少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责任担当失落的表现,越是市场经济时代,政府的监管作用越要强大,越要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上下硬功夫,只有这个硬功夫才是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作为旅游景点的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信息透明工作,让所有的旅游价格网络公示,不给“低价游”任何存在空间。
第三,是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意识还没有真正确立。这些年,旅游经济如火如荼,但是,如何打造健康发展的旅游经济,这在一些商家那里还没有谱,于是,就搞恶性竞争,通过欺骗手段搞一锤子买卖,泛滥,当然,这样的“欺骗经济”最终必然是赔了夫又折兵,得不偿失。旅游经济贵在诚信,贵在文化,贵在服务,骗是不行的。“低价游”必然让旅游经济走向低迷。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馅饼,肯定是陷阱。道理好说,事难做。到了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我们一些游客就被馅饼诱惑了。要避免游客陷入“低价游”陷阱,我们一方面,要教育游客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习惯;一方面,要督促地方政府部门走出简单的“惩罚低价游”怪圈,因为这样的“怪圈”是摁倒葫芦起来瓢。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能够打造出满足游客需求的信息平台。同时,要教育商家打造经营底线,不要越雷池一步。总之,防范“低价游”再现,需要对游客、政府、商家“三手抓”。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想了解更多关于《“低价游”再现,为何游客总相信天上掉馅饼》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