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问题在哪里?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近日,市场传出棚改贷款“一刀切”的消息, A股市场地产股连续重挫,接着媒体报道,国开行内部近日正在重新全面梳理授信白名单,强化业务风险管理,受此影响,不少尚未审批通过的新增项目被暂停,但已获批的存量项目仍在继续执行中。 无论如何由央行向国开行发放贷款,再有国开行向棚改业主发放贷款购买房子,这种所谓的货币化棚改的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化的时候了。 所谓PSL,是指央行以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合格抵押品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近日,市场传出棚改贷款“一刀切”的消息, A股市场地产股连续重挫,接着媒体报道,国开行内部近日正在重新全面梳理授信白名单,强化业务风险管理,受此影响,不少尚未审批通过的新增项目被暂停,但已获批的存量项目仍在继续执行中。

无论如何由央行向国开行发放贷款,再有国开行向棚改业主发放贷款购买房子,这种所谓的货币化棚改的模式已经到了不得不变化的时候了。

所谓PSL,是指央行以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也是一种基础货币投放工具。

棚改货币化安置兴起在2014年、2015年,央行公告:2014年4月25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43次常务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创设抵押补充贷款(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数据显示,2014年央行通过PSL工具向国开行提供了3831亿元资金,2015年前5个月提供了2628亿元。

此后棚改突飞猛进。2013年的目标是304万套,2014年的目标升为470万套以上,2015年则再提升为580万套。2016年则为600万套(实际开工606万套)。2017年棚改实际开工再创新高达到609万套。今年3月末PSL余额已经达到29914亿元,近3万亿。

此前棚改都是实物安置的,可能这种操作不够市场化,后来逐渐开始货币化安置,相关部门人士的表态也是鼓励货币化安置,并表示有利于三四线城市' 房地产去库存。这种安置方法的一个特点是由国开行的贷款作为杠杆撬动了居民的存款,用来购买房地产去库存,最终推动了三四五线城市的暴涨。这就是去年许多三四五线城市房价暴涨的最核心的原因。这种操作让居民存款进一步转为企业存款,居民杠杆上升。

居民杠杆率上升的后果是,行政性刺激居民购房,透支了居民未来的购房能力,此后居民对银行的还本付息成本对其消费和投资能力构成削弱。

棚改货币化安置,表明看起来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也简单易行,但背后问题其实很大,首先,这部分贷款不是商业银行贷出去的,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只不过是委托方,相当于央行的委托贷款。

央行资金是基础货币,按照目前的货币乘数,3万亿最终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达15万亿之巨,这是三四五线房地产价格飙升的最主要动力。

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型也应该从2014年说起,那一年中国外贸双顺差开始结束,外汇储备开始减少,外汇占款减少,按照常理,央行应该通过释放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以弥补外汇占款减少后商业银行存款的缺口。

但是最近几年央行一直以避免对汇率预期冲击为由,降低存准率的速度一直很慢,到了今年才开始连续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造成了在商业银行中严重的资金不均衡状态。

由于央行把基础货币投放給了政策性银行,这些资金在存贷过程中大多都在大型商业银行,中小银行此时还按照此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上交存款准备金,中小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压力,只能高价从大行拆借,或者发放大额存单等等,导致中小银行利差缩窄,经营更加困难,造成的后果是加重了中小企业和三农的融资融资贵。

有人说,央行通过PSL向国开行发放贷款,国开行通过棚改专项贷款向地方政府发放贷款,地方政府通过货币化安置向棚户区居民发放补偿款,地方政府拆迁卖地后偿还国开行贷款,国开行偿还央行贷款,形成资金流的闭环。但其实PSL更大的问题就是期限和还款,期限长短不透明,有些长达20年,这种贷款其实再次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压力,进一步放大杠杆,跟目前去杠杆去刚兑的宏观政策明显相悖。

这种操作类似用财政资金去给棚户区业主买房子,只不过是通过央行印钞票的方式,相对比较隐蔽。结果是不仅仅引发房地产价格飙升,经济一旦企稳,可能引发通胀压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四维环球金融智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想了解更多关于《棚改货币化安置的问题在哪里? 》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垂直招聘网站如何四两拨千斤,听听投资人和创业者怎么说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