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亿、47亿、98亿。
这是日本电子产业三大巨头:索尼、夏普和松下,2011年的亏损额。总值近200亿美元的亏损标示着曾经的行业大佬已经风光不再。
还不止这些。专注于日本经济和日美经济关系的《东方经济报告》(Oriental Economic Report)主编查德·卡茨(Richard Katz)在其最近的一篇产业报告中指出,2000年日本电子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26%,2011年降至14%。电子产品已经不再是日本贸易的重要来源。同时,日本的电子行业贸易顺差从2000年的6.9万亿日元(约合836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1.2万亿日元,降幅为82%。
但是,在索尼净利润连续四年告负、夏普和松下在2010年的净利润也分别仅为不足2.5亿美元和9.3亿美元之时,其竞争对手三星和苹果的同期年度净利润却高达144.5亿美元和166.3亿美元。
日本电子企业究竟为何衰落?
恶化的竞争环境
全球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或许是原因之一。至少液晶面板的价格在2011年底已经持续17个月呈下滑状态。即使2012年初有所回升,也依然是价格低谷。这使得即使是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的夏普也在2011年财报中将46.6亿美元的亏损主要归结于其盈利困难的液晶面板和电视业务。
液晶面板迎来薄利时代,电视领域也风光不再。2011年,索尼电视业务亏损额高达9.26亿美元,迄今已经连续七年亏损;松下也在2011年财报中将电视机业务竞争白热化列为造成98亿美元巨亏的主因。
除了液晶面板和电视业务,索尼、夏普和松下在PC市场也同样面临激烈竞争。竞争对手除了美国老牌PC生产商,还有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后起之秀。据市场调查公司加特纳(Gartner)最新公布的美国2011年第四季度个人电脑出货量的初步统计,惠普、戴尔、苹果、东芝和宏碁位列前五,日企中唯有东芝一枝独秀。在已经升级为全球第一PC市场的中国,联想、宏碁、戴尔、华硕和惠普位居前五,日企踪迹全无。这也是为什么在查德·卡茨的报告中,电子领域的全球竞争是日本电子企业的风光不再的主因之一。
除了竞争激烈,索尼在2011年财报中认为,发达国家市场环境的恶化是造成其盈利困难的主因。其电视业务受到日本、欧洲和北美市场恶化的影响,销售台数和销售收入均有所下降。
不利的外因还包括自然灾害。日本去年的地震造成索尼、夏普和松下位于灾区的工厂停产,供应链一度中断。在前两者的2011年财报中,地震被列为造成亏损的主因之一。同时,由于索尼目前的生产中心之一位于泰国,去年该国70年一遇的洪灾也使得这一电子巨头受损严重。
货币因素
大环境的恶化的确为三大电子企业的衰落提供了某种注解,但令人生疑的是,在之前并无显著灾害的年份,索尼净利润连续三年告负,其电视业务更连续六年飘红,亏损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而夏普在2010年和2009年的利润也分别仅为2.44亿美元和0.54亿美元;松下2010年利润为9.3亿美元,2009年则亏损40亿美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也经受着净利润下降的困扰,韩国三星却在2010年实现净利润150亿美元,2011年预计净盈利117亿美元。彭博社数据显示,三星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电视、内存芯片、液晶面板生产商和第二大手机制造商。
日元的持续走强和韩币的相对贬值似乎能解释三星的某种市场优势。BBC统计数据显示,日元对美元在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升了10%,而同期韩币对美元汇率却屡屡下跌,甚至曾经逼近1000的历史性关口。这使得日本电子产品在欧美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索尼在财报中提到,其电脑和数码影像产品受到汇率的负面影响,销售收入下降。松下在公布2011年年报时称,日元升值对该公司盈利产生了较大阻力。在BBC的报道中,走强的日元与偏弱的韩币之间的鲜明对比也被列为日企亏损、韩企盈利的重要原因。
然而,尽管货币因素非常重要,但它是否能够左右一国产业的兴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何解释苹果公司近年来在全球的巨大成功?该公司在过去三年的净利润分别为309.23亿美元、166.33亿美元和57.2亿美元。对身在美国的它而言,货币因素似乎更像是一把无法衡量利弊的双刃剑。
外因固然重要,但它似乎不是日本电子企业衰落的核心因素。
技术领导力的消失?
东京CPI会社力研究所主席、《社长手册》系列作者长谷川和广在日本商界有“管理教父”之称。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结的导致日本电子企业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为产品缺乏竞争力。
这样的评价并非毫无根据。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经捕捉到了电子产品数字化的趋势。但自2007年推出Play Station 3后,索尼近5年内不曾有其他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新电子产品问世。这在日新月异的电子产业,是不容乐观的窘境。它的拳头产品Sony Reader曾被赋予夺回市场份额的重任。然而,功能单一的它虽风靡一时,但面对功能强大的i-Phone,显然力不从心。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