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在天上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天使投资人该如何找准自己的角色,与创业者、VC互利互惠?创业者该抱着解一时燃眉之急去找天使吗?
“一些所谓的成功精英人士,做天使投资特别不阳光,这些人已经很有钱了,但以大欺小、就像从来没见过钱。”——某投行合伙人陈晓琳对我们的来访,所要谈论的话题直言不讳。
在投资圈,她有着不低的知名度,个人也做过几个天使项目,“控股60%,被投对象成李彦宏了,你想想等他挣到钱了,也会以同样的手段去强暴下面的小孩,这就成了一个大流氓搞小流氓的怪圈。”
这段貌似激愤有余的引语,指的是她所见的小部分天使投资人,她向我们道出了她所见的江湖:
有些天使投资人,其专业水准本身不足以充当一个A轮融资的人脉高手。但向创业者暗示或许诺他可以为公司带来A轮融资——以此要创业者满足其要求的股份占有比例;
知名天使投资人与知名VC抱团。强强联手的效果是,与创业者谈进入、股份占有率之事时,对其形成心理攻势:不让我进,就甭想融到A轮;
若创业者对股份之事不愿让步,伪天使投资人此刻会以“我投你的竞争对手”而威胁;
在一个科技创新为商业驱动力的背景下,伪天使投资人看好某项目,但“你不能让我占股60%”——成为最大利益方,“那么我自己搞,中国技术人才难找吗?”——要知道,这些“成功精英人士”——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大多数就出自理工科专业;
天使投资VC化。一是投资规模数千万,获得超出60%的控股权;二是在A轮融资到来之际,让A轮基金买走部分股份以此套现,同时保留剩余股份锁定个人利益,否则不管是A轮、B轮融资都难以进入。甚至有个别案例,不管是A轮、B轮,“天使投资人都要求占股70%”。
——这些在小部分天使投资人、创业者之间形成的游戏规则,或不能客观代表当下日渐成熟,并被创投圈所广泛认可的天使投资的整体面貌。
陈晓琳本人很佩服像徐小平那样的天使:在高校一轮演讲过后,一帮小孩围过来,三言两语对上眼了,哪怕是觉得项目或团队不成熟,三五几十万就打过去了。
但一位曾身处投资界,其后首次创业而在天使投资人跟前摔了一跤的王涛,却颇多感慨:“中国公开的天使投资人数量不多,融资不像是去找VC,对方是好是坏相对容易辨认。”
123下一页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