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 杂志于2011年2月7日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标题为“年轻人长期失业的危机”。文章称,从中东到西欧,再到北美,有太多的年轻人身处无业状态和对现实不满。同样,全球各国也在努力改变下一代的这种境况。
引起北非和中东地区动荡的年轻人都是终日无所事事者。他们在全球各国都有同类。英国的尼特族(NEET)既不上学、也未参加任何培训,身处无业状态。日本的同类被称为飞特族(freeter)。西班牙则是一些无稳定工作、月入不足1000欧元的年轻人。即便在一些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仍有一些难以找到体面工作而被迫生活在大城市远郊的蚁族。
许多国家经济根本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可吸收年轻人就业的工作岗位。由此也出现了不满现实、无业或就业不充分的一代,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在" 金融危机后毕业的大学生。尚无改善的经济形势对他们的就业无任何帮助。北和中东地区的现象绝非首次。身处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并不能确保人生繁荣时期,英国学生去年对学费上涨表示了强烈愤慨,他们袭击了保守党总部,并锤砸查尔斯王子和夫人乘坐的豪华轿车。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示威学生与警察混战的情况。去年3月, 为抗议学费上涨的加州奥克兰学生甚至阻塞了880号州际公路达1小时。
更常见的是在静静等待着的绝望者,他们都处在缺乏充分就业的成年期。例如,现年26岁的纽约布鲁克林的大学毕业生Sandy Brown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毕业后仅工作7个月就被解雇。她随后到处找工作,但毫无结果。她认为毕业文凭目前看来一文不值。
尽管各国情况各不相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年轻人在社会中无地位,社会也未能协调和管理好下一代的活力、智慧和热情。全球老龄化趋势让事情变得更糟。多国年轻人受到年长工作者所形成的阶层的挤压,而后者似乎命中注定要长期占有好工作。他们在退休时还会提出迫使年轻人未来负担更重的、异常丰厚的养老金。
总体看,年轻人和年长者间的裂痕在加深。意大利前总理阿马托(Giuliano Amato)曾在意大利《晚邮报(Corriere Della Sera)》上表示,"老一代已在吞噬年轻一代的未来"。英国就业部长(Employment Minister)格雷林(Chris Grayling)称,长期失业问题是一颗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Manpower的CEO Jeffrey Joerres认为,年轻人失业问题今后10年会在各国表现地更明显。人们应马上着手解决,而不是坐以待毙。
据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的数据,目前已知的年轻人失业率最高的地区是中东和北非,两地的失业率均约在24%。除了南非和东亚两地的十多岁年轻人的失业率为一位数外,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这同类年轻人的失业率都很高。他们的失业率可能接近成年人失业率的3倍。
ILO去年曾略感安慰。研究者们在分析了56个国家的年轻人失业数据后估计,这些国家15-24岁的失业人数在2010年减少了约200万,降至7800万人左右。但ILO经济学家Steven Kapsos称,情况乍一看像似在好转,劳动力市场似乎向年轻人敞开了大门。但经仔细分析后会让人意识到,劳动力参与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实际是在下降,年轻人陆续被排除在就业市场外。
年轻人一旦长期失业就会脱离主流就业渠道。他们往往没有责任,在退休前有大量闲暇时间。他们在打发闲暇时光有充沛精力和健康体力。即使年轻人导致中东地区出现不稳定局势,但全球投资者仍认为这只是局部事件。标普500指数首次出现不稳形势后的1周内反而上涨1%,原油价格同期上涨幅度略低于4%。
然而,人们应该意识到不稳局势的严重后果。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George Mason Universit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社会学家杰克·A。戈德斯通(Jack A. Goldstone)认为,自法国大革命,或更早的时候,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直是反对当局的先锋。法政府去年12月曾公布了有关该国敏感城市郊区的报告,称一些社区的年轻男性感到自己极度难以融入当地的经济主流。若干以穆斯林人口为主的城郊在2005年曾发生暴乱,在当地去年一系列暴力袭击中,甚至出现警察与挥舞AK-47步枪的年轻人直接对抗的情形。
人口结构畸形也是造成近期北非和中东地区紧张局势的原因。据多个人口统计信息来源反映,这些地区15-29岁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最大比例。约旦、伊朗、摩洛哥和埃及的这类年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0%、34%和29%,而美国约为21%。20年前高出生率虽然会随着出生率回落,使该比例今后下降,可是,它现在确反映出不良的后果。
经济健康的国家在新劳动力大幅增加时会刺激经济增长。但中东的僵化形势无法利用这种人口结构红利。有动荡地区的失业者表示,自10年前获得相关学位以来就一直赋闲在家,至今年龄接近30岁,但仍工作仍无着落。政府曾经提供的就业机会是每月仅约合40美元工资的清扫工。被迫赋闲的失业者整日都背负着焦虑感。
有中东地区国家曾想用延长学制的办法来努力缓解年轻人的就业压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和迪拜政府管理学院(Dubai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学者在分析后认为,该地区求职多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想在公共服务业就业,但随着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枯竭,他们只能放弃此想法。当地正规私人企业因增长缓慢,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极有限。年轻人处在很不稳定的非正规就业状态,或靠地下经济谋生。
一些国家曾于2004年在经济上采取过大动作来缓解危机,例如,在2006-2008年间任命有商业头脑政治人物组阁,降低企业税负、进口关税和扩大出口,对电信业私有化等措施。据IFM估计,这使得相关国家的同期经济年均增长达7%,但2009年又跌回至5%以下,去年的增长又回到了5%以上。
以上政策在长短期上各有利弊。从长期看,增长对缓解社会紧张形势至关重要,但它短期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增长的首批成果短期内会很快进入已很富有人群的口袋。
中东地区的社会制度问题让情况变得更糟。想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提高就业者的教育水平,但接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有了新观念,要求新管理方式。乔治梅森大学的戈德斯通认为,这样无疑会带来对抗和无序的威胁。他还提醒道,民主制度比只是简单管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人群的做法更有价值,西班牙年轻人失业率比中东地区更高,但他们并没有成为想要颠覆社会和政府的威胁。
另外,发达民主国家对年轻人的失业所持的是,若无视现实,后果自负的态度。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去年12月发布公告称,在该组织的34个工业化国家共有1670万年轻人未就业,另有约1000万在校,或接受培训的年轻人甚至未着手开始找工作。据华盛顿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的公共政策教授Harry J. Holzer的分析,在若干OECD的最发达成员国中,就业市场分为众多普通求职者根本没有进入资质的高收入部分,和求职者根本不能指望其生存下去的低收入部分。许多以前能让高中毕业生获得不错收入的工作岗位不是通过自动化,就是被外包所替代。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