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渗透率继续提升时,产品价格就会开始下降,利润增速拐点出现,科技型成长股股价就缺乏驱动因素。
改革无牛市,转型靠成长。改革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整顿,更多的精力,应探索转型的方向,趋势比估值更重要。
渗透率是寻找科技型成长股的关键指标。我们在5月份抛出“科技类成长股具备反弹' 行情” 的论调,认为市盈率并非判断成长股空间的指标,应该关注的是其未来空间,即产品的市场渗透及其趋势。
我们对科技股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单种科技类产品的普及,如某某品牌的手机(大多指市场跟进者);另一种是影响一个时代的科技品,如汽车、电脑的发明(大多指市场的领先者)。' 美国科技股发展史可以总结的规律是:短期波动看景气度,长期机会看渗透率。因此,从长期的投资机会上看,渗透率是寻找成长性行业的关键指标。
产品的“社会渗透率”是指该类产品在其目标群体中的渗透程度,即其目标客户中有多少客户使用了该类产品。这与“品牌占有率”的概念有所不同,后者指某一产品的生产商在市场上占该类产品总销售量的百分比,即市场份额。在我们的研究来看,“社会渗透率”是判断科技型成长机会的指标,而“品牌占有率”则是判断消费型成长机会的指标。
从科技股发展路径上看,成长性行业的最佳投资阶段是其渗透率从10%向30%~40%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因科技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几家研发公司手中,往往能够对市场形成垄断局面。他们除了享受垄断利润外,还能受益于产品在社会渗透过程中销量的快速提升。在' 股票 市场上则反映为净利润和估值的双增长,因此股价上升动力十足。相反,当市场渗透率超过30%~40%区间,该类产品已经逐步从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移,产品生产者已经无法享受高额垄断的利润,同时还有大量新进入者瓜分市场份额。所以,在产品渗透率达到30%~40%的时点,行业内公司到达其股价的最高位。
当产品渗透率继续提升时,产品价格就会开始下降,利润增速拐点出现,科技型成长股股价就缺乏驱动因素。换言之,科技型成长股只有一个成长期,除非出现成功的颠覆性产品创新。
度过成长期以后,科技型成长股的股价会出现分化。龙头公司可凭借其品牌和技术扩大市场占有率,避免利润下滑,维持在较高的股价水平;但追随者因为缺乏对技术或市场的控制权,面临利润和销售增量双下滑的局面,股价快速下降。所以,只有龙头公司才能维持较高市值。
此外,还要提防低估值陷阱。产品渗透率介于30%~40%之间时,尽管行业产品增速放缓,但净利润仍处在最高点,因此行业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会体现为' 业绩好、估值低,但这是陷阱,实际上股价即将进入长期下行通道。
基于以上所讲的成长股规律,我们认为选择价廉质优的科技型成长股有三个思路:第一,新产品的市场空间必须足够广大,产品的渗透率尚未达到利润的拐点,即渗透率在30%~40%之前;第二,科技类公司的市值不宜过大,低于100亿较好,超过300亿很危险;第三,科技股没有传承性,股价已经爆发过的公司不宜继续追涨!
在资本市场上,科技型成长股爆发性的上涨特性,让许多投资者高兴的同时也让许多传统周期型公司眼红。我们会发现在出现某一类科技型公司股价暴涨以后,接下来就会有一轮轰轰烈烈收购兼并该类公司的事件。但是要注意,这类通过并购转型的传统周期型公司不能实现科技型成长股的成长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传统周期型公司大多是成熟型公司,领导层往往会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规范和财务预算来管理业务。因此,对于科技型公司这种尚处于行业创新期或成长期、需要股东提供大量现金用于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方案,是难以通过周期型公司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新业务或新产品往往会被否决;
第二,传统周期型公司由于所在行业增速缓慢,因此行业估值并不高。在并购科技型公司时,相对于被并购标的高估值的售卖价,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上。同样价格的资产,传统型公司需要花费更高的估值去购买;
第三,传统周期型公司在并购后仍背负着传统业务庞大的资产和人员,且由于基数庞大,科技类公司所贡献的业绩收益对母公司的业绩贡献占比非常小,因此对股价影响不大。
基于以上对科技型成长股的选股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在反弹时点上对科技型成长股的选择,应该优选可引领未来20年经济趋势的三大科技方向:电动智能汽车、以3D打印和' howImage('stock','2_300024',this,event,'1770') 机器人(' 300024,' 股吧)为代表的生产智能化、以移动互联和可穿戴设备为基础条件的生活智能化革命。这三个领域趋势确定,极具高成长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