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博客,微博)》特约作者 陈嘉禾
尽管经济持续低迷,但货币政策却迟迟不宽松。于是,市场对此忧虑日增,许多投资者也以此作为看空的主要理由。
认为货币政策难以大幅放宽的主要依据之一,来自于当前中国货币可能已经超发,M2/GDP(名义)比值在过去多年中持续上升。反之,' 美国的M2/GDP比值却保持稳定。因此,中国难以再继续进行货币膨胀。
事实上,持有这种理论的投资者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并没有进行全样本调查。如果我们不单对比美国,而同时参考' 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 英国等众多经济体,会发现它们的货币总量相较名义GDP的比值均在长期中保持上升:所以,美国,而不是中国经济,才是一个例外。
这种货币总量和名义GDP比值之间的上升,来自社会成熟进程中的一个伴生现象:金融深化。当经济体越来越成熟、复杂时,其对经济润滑剂、即货币的相对需求就会越来越大。而M2/GDP没有在美国升高的主要原因,并非是金融深化的缺失,而是来自美国资本市场的过度发达。其融资需求更多通过债权和股权交易完成,货币产生反而是一个辅助手段。
理解了金融深化,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货币宽松空间其实比想象中要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迟迟看不到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呢?答案很简单:房地产仍然相对坚挺,而货币政策需要为这个虚假繁荣的市场以及其潜在的风险做出准备。当前内地一线城市同口径的比值大约在200到250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市场,而宽松货币政策是对抗其破坏力的最后守护者。
了解以上背景之后,我们对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形势可能的演化就可以有清晰的判断了,在大概率上,其可能在两种路径中二者选一:或者房地产保持稳定、货币政策小幅微调;或者房地产大幅下滑、货币政策陡然激进。
回到资本市场,在这样的经济和政策演进下,估值很低的蓝筹股很难有大幅利空。其要么在第一种路径下受益于低估值的提升,要么在第二种路径下受益于货币政策的刺激。而且不管怎样,蓝筹股的估值和' 业绩也都为其价格提供了优质的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