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潮
利可资产 潘玮杰
根据国家' target='_blank' >统计局公布的' 数据,今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较前月2.5%明显回落,且为去年1月以来的最低位;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跌幅较1月的1.6%进一步扩大,为7个月来的新低。PPI连续两年下行且在2月进一步扩大跌幅,暗示当前经济形势可能比预期差,供给端的萎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程度或许都比预期严重。
市场上对中国是否会陷入通缩的争论愈演愈烈。有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前三季度GDP实际增速依然在7%以上,CPI尽管增幅缩小但仍为正增长,关于国内陷入通缩或者出现通缩苗头的证据仍显不足。通常我们习惯用CPI这一数据来衡量通胀或通缩,但还是稍显片面。PPI已经连续31个月负增长,对生产企业来说早就已经进入通缩状态,企业的生存愈加艰难,预示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风险较大。另外从GDP名义增速来看,2013年中国GDP名义增速降至9.5%左右,相比2011年17%的名义增速已经滑落很多,相当于2008年的水平,侧面反映出在价格上的通缩早有迹象。随着GDP实际增速中枢可能出现进一步下降,未来生产企业的通缩压力或通过失业状况反映出来。
事实上,从目前内外环境来看,中国的通缩风险的确不容小觑。
首先,' 美国10月宣布退出QE,预示着美元的中长期升值通道已经打开。一方面,QE的退出可能从价格角度诱发国内通缩。美元升值将导致上游' 大宗商品价格下降,进而影响物价,从而加剧未来一段时间的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尽管国内目前仍处于资本管制中,美元强势引发的资金回流会对国内资金面形成一定冲击,资产价格或受其影响存在下跌风险。
其次,国内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仍没有出现较大改观,钢铁业、煤炭业等产能过剩行业尽管面临严峻的亏损难题,但增产意愿并没有削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工业品价格难现回暖。
面对通缩、企业盈利堪忧的困境,市场预期无论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操作,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难以避免。但是如果深入分析通缩的传导机制,货币端的操作难以达到成效。PPI已经连续数月的负增长表明工业品价格一直难有起色,工业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堪忧。在整体经济环境疲软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惜贷直接导致货币传导机制的效率大幅降低。所以即使' target='_blank' >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偏好提高的情况下,资金流动性会愈来愈宽松,滞留在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会越来越多,实体经济受到的提振十分有限,这也是欧、日央行面临的尴尬局面。
想要重新提高货币传导机制的效率,一是银行短期内大量计提坏账,二是等产业调整自然出清。但就现状而言,短时间内想看到两者产生改变并不现实。
尽管宽松的货币政策成本较为低廉,但政策成效难以令人满意。当务之急是从财政政策着手,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稳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走出通货紧缩困境最主要的手段,要充分发挥财政在启动企业投资中的经济杠杆作用。我国现在最欠缺的并非资金来源,而是民间的投资意愿。所以,要扩大国内需求,除了增加必要的政府投资之外,政府应着重创造和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变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增加企业的投资信心。要做到这一点,财政政策除了继续实行一些减免税费的措施之外,还需加大补贴和扶持新兴企业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