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田田
近日,中国A股市场涨势凶猛。在不少投资者解套获利的同时,这种“猪象齐飞”的境况引起了业界人士和相关领域专家对' 中国资本市场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近日举行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 target='_blank' >曹凤岐表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形成框架且初具规模,但存在诸多限制性因素阻碍其发挥效用。对此,他提出,大力推进注册制改革,使用市场化手段“活化”中国资本市场;注重不同板块的作用和区分度,提高市场容量和灵活度;政府监管部门、市场中介部门和企业要划清职责,各归各位,各尽其责。
曹凤岐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个缺陷是没有充分发挥出资本市场调配社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作用。单以' 股票 市场为例,中国资本市场规模不够,发展比较缓慢。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目前大概有2500多家上市公司,数量很不够;从融资规模和融资效果来看,以间接融资、银行融资为主,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很小。
他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通过资本市场来调配社会资源很困难。”
第二个缺陷是发行和交易的行政化、计划化、审批化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是市场和企业决定,而是行政决定,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二。”
此外,他认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没能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股权和债券融资。他介绍道,到现在为止,' 中小板大概只发了700多家,' 创业板大概400家,中国有4000万家中小企业,登记在册的有1280万家,靠这个市场不可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未能分享到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这在曹凤岐看来也是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症结所在。
推动市场化改革
曹凤岐倡议,要加快推进股票 发行注册制。股票 发行要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首先做到监审分开,把' target='_blank' >证监会从一票决定权变成一票否决权,逐步把股票 发行审批权下放到证券交易所。“由事前审批变为事后监管,转变证监会的职能。”他说。
为了使注册制发挥效用最大化,他认为,要推进证券交易所改制。交易所与证监会之间形分实不分。在现行体制下,如果发审权下放到交易所容易造成证监会自我监管的无效性,所以只能通过改制强化交易所的自律地位,使其通过制定适合自身需求的上市和' 退市规则,行使发审权。
他建议,要强化信息披露质量,建立追责机制。通过落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的主体责任,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等。而且对于造假机构应建立投诉问责索赔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包括通过吊销营业执照、市场进入等措施加以震慑。从法制的角度,他说,要进一步加强' 法律规范,加大民事处罚力度。
以曹凤岐的观点而言,将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合并以建立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在他看来,改革创业板,降低财务准入门槛,申报企业不再限于新能源等九大行业,建立小额、快速、灵活的再融资机制;加速创业板发行和上市制度,完善' 退市制度,是当务之急。
对于“' 新三板”的扩容问题,他说:“股份公司不分行业地域、不论规模大小,均可申请挂牌,进行股份转让、定向融资和并购重组。对企业以往盈利不必严格要求,主要看企业主营业务和盈利前景。建立和完善转板机制,符合转板条件的就允许转板。愿意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有愿意接受的企业,就可以直接进行转让。”
从中小企业利用多元化融资方式的角度来讲,他表示,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债、公司债的市场,放开和规范'私募市场。
他提出,要发展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在他看来,除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需要审批外,其他重组与并购采取备案制、注册制原则。充分调动市场机制,推进公开市场定价,避免协议定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