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为华尔街见闻编辑 仅代表个人观点
从1998年到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两轮主要的方向转换。其中包括两次以“控制通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一次“抗通缩”周期。尽管不同货币政策给股市带来的结果并不具有一致性,但是不难发现,通胀的变化和股市有很强的关联性。
1998年-2000年间,中国' target='_blank' >央行的核心货币政策是“抗通缩”,当时经济一度处于通缩状态,央行在这段时间内累计降息573个基点。货币政策最终推升股市和通胀同步上行。
而在2003-2008年这一波主要大牛市之中,央行的核心货币政策为“抗通胀”,累计' 加息216个基点。尽管如此,5年内通胀和股市还是大体同步的上行趋势。
2008-2009年通胀快速下滑,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央行2年时间内大幅降息:存款利率189个基点,贷款利率216个基点。虽然货币政策倾向宽松,但是股市依然走低。在通胀触底之后,股市见底。
2010-2011年央行的核心目标再度成为“控制通胀”,2年内加息216个基点。在通胀见顶之后,股市回落,不过整体幅度有限。
2013年至今,央行的主要政策为“保增长”,在11月末非对称降息之前,央行核心的手段则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宽松。
纵观过去四次主要的政策,不难发现,A股是否牛市,和货币政策的宽松或者紧缩并没有很明显的参考意义。当然,货币政策本身的初衷和针对的目标也绝非股市。
再对照1998年至今的股市和通胀指标(同比CPI),可以发现除了2000-2003年的相对政策真空期,CPI和股市的趋势在大格局上保持一致——尽管没有百分百的同步率。几次决定性的CPI突破(改变之前的下降趋势)都伴随着股市的明显上行。
如果认为市场存在所谓的新常态——通胀持续低迷股市持续上涨,那么不放来对比下日本通胀、' 美国通胀及' 美股标普的走势。或许新常态存在,但是不难发现,牛市的开端无一例外伴随着通胀的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