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债市还是股市,你是否常常经历“一卖就见底”的窘境?而且当你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拿住的时候,这种悲剧是否又会重演?
除了各种主观因素,这种“卖在底部”的情况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客观原因。' howImage('stock','1_601377',this,event,'1770') 兴业证券(' 601377,' 股吧)的分析师王涵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他认为是期限错配让投资者不得不在流动性紧张的时候抛售资产。所以有时候这不是一个“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拿住”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期限错配,其核心在于外汇占款增速的放缓。王涵提到:
在2011年之前,由于外汇占款每年以2.5-4万亿的速度流入,带来银行存款“活水”的稳定增长。稳定的负债端,导致了银行资产端投放也呈长期化趋势。换句话说,那个时期中国不缺“长(期限)钱”。然而,随着外汇占款减速,利率市场化加速,银行负债中短期限的理财、同业开始增多,这促使银行资产端运用呈现短期化的趋势,进而使得全社会负债端期限开始变短、负债不稳定性上升。换句话说,外汇占款的不可逆变化,将导致全社会长期限资金趋势性稀缺。风险就在于,市场的波动性会因此提高,一旦流动性紧张,无论此时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都不得不抛售资产,股市债市出现大起大落也就不可避免。">风险就在于,市场的波动性会因此提高,一旦流动性紧张,无论此时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都不得不抛售资产,股市债市出现大起大落也就不可避免。">全社会长期资金稀缺、短期资金增多的一个风险就在于,市场的波动性会因此提高,一旦流动性紧张,无论此时价格是高是低,投资者都不得不抛售资产,股市债市出现大起大落也就不可避免。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融资融券的迅速膨胀令A股的波动性陡增。
但这也给手握长期资金的' 保险、养老金等机构提供了一个“捡便宜”的机会。一方面是短期资金受到追捧,短端利率走低,而长期限资产价格变得更便宜,利率上扬,另一方面在市场受到流动性冲击,这些机构有机会“捡漏”。
王涵认为,这种“卖在底部”有可能会是未来一种“无奈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