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刚刚过去的两个交易日,A股市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周一,市场不顾央行降息、降准的利好消息,继续深幅调整,恐慌情绪蔓延。周二早盘,市场仍惯性下坠,所幸在监管层与市场各方共同努力下,及时止跌回稳,并出现强劲反弹,投资者信心逐渐恢复。一场狂风暴雨已基本过去,一次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被初步化解。
此轮巨震是A股引入杠杆因素之后市场参与各方面临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各方积极行动起来,筑起了一道股市“维稳”的长城,最终收到了效果。央行统筹考虑支持实体经济与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现实需要,第一时间果断降息、降准,筑起了防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证券监管部门打破常规,罕有地在盘中和深夜发表了对市场形势的看法,并发布有关两融和场外配资平仓' 数据,澄清了许多不实传言,稳定了市场预期。汇金公司、地方养老金主动作为,提振了市场信心。同时,基金业协会、证券业协会等发挥市场自律机构的作用,积极发声,释疑解惑,帮助投资者理性认识当前市场调整。
在应对这次罕见的市场巨震过程中,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首先,对监管者来说,除了密切监控市场状况,做足风险应对预案,更要在系统性金融风险露出苗头之际,果断出手,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上周五市场非理性暴跌后,相关方面迅速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回应了市场期待,稳定了投资者信心。
其次,要高度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对证券市场来说,信心比金子还宝贵,而信心又离不开信息的及时、准确、公平披露。如果投资者得不到关键的市场信息,就会陷入无端的猜测之中,乃至出现“一犬吠影,百犬吠声”的现象。此次市场大跌,固然是前期部分板块和' 个股涨幅过大、涨速过快,存在强烈的内在调整要求的自然反应,但下跌的速度之快,市场莫名恐慌的程度之高,与市场缺乏“去杠杆”真实数据有不小的关系。有关方面将各类融资盘的平仓数据和盘端出之后,投资者心里就有底了。因此,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是稳定市场的有效手段,要高度重视。
第三,在出现极端情况时,市场参与各方应该放下歧见,摈弃成见,把精力从情绪宣泄和马后炮式的指责中转移到负责任的具体行动上来。空谈误市,实干兴市。在关键时候,机构投资者更应发挥稳定市场的重要作用,不可随波逐流,翻云覆雨,上涨时头脑发热高呼“万点可期”,跌几天就摇身一变,“空”气弥漫,甚至落井下石,跟风散布不理性言论,放大市场恐慌情绪。
此轮A股巨震,教训也是深刻的。市场之所以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就出现20%以上的跌幅,与前期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非理性投机有着直接关系。一些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其他中介机构以一己利益最大化为唯一追求,罔顾对股东和客户的' 信托责任以及该负的社会责任,在市场高位时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甚至游走于' 法律灰色地带,涉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
大量新入市的中小投资者,缺乏对股市风险的充分认识,不去分析经济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一心抱着豪赌赚快钱的心态,盲目放大杠杆,热衷概念炒作。在此轮下跌中,首当其冲遭受重创的,就是那些高位追进题材概念股的投资者,这个教训值得汲取。
同时,一些媒体也忘记了自身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违背专业精神,为吸引眼球刻意放大某些情绪化言论,有的时候未能疏解,反而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情绪。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流动量大,传播速度极快,媒体对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较以往更加明显。在市场关键时期,专业证券报刊作为资本市场主流媒体,应该更好地发挥正能量,带动更多其他媒体成为市场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股市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不论是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不够成熟,市场出现大起大落有时是难免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投机盛行走向价值至上,从失信文化走向诚信文化,恐怕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因此,我们既要总结此次应对市场巨震的经验,也要深刻反思这次股市大起大落背后的制度和文化根源,这样才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既要从制度层面查缺补漏,降低与机构投资者相关的委托代理风险,真正发挥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作用,更要从投资文化层面正本清源,荡涤浊气,吹进清风。让制度和文化相互熏染,良性互动,最终推动中国股市树立价值投资风气,减少过度波动,更好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转型推进器的作用。
风雨之后是阳光。经历了这次罕见的' 行情大波动,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国股市就能够更加健康地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