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昨天最新撰文称,金融业的过度繁荣和工业的过度疲软导致我国经济出现大幅失衡。过早的去工业化拖累生产率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长期增长。同时,金融业增速大幅领先工业,意味着部分资金并没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可谓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实体经济中工业生产萎靡不振。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在二季度末仍处于危机之后的低点上。另一方面,金融业的发展炙手可热。上半年我国金融业产出占GDP比重由2014年的7.4%攀升至9.3%,超过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他还称,金融业占比畸高也从侧面反映出经济活动交易成本上升以及金融业效率缺失。因此,金融业相较生产行业的过热并不是个好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工业等部门仍旧面临显著下行压力的本质。而在工业过度疲软的背景下,依靠金融业带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屈宏斌指出,从国际横向对比来看,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也已经背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且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金融业产出占GDP的比重在过去三年稳步上升,由2012年的6.6%升至2014年的7.4%,并在2015年的一、二季度分别飙升至9.7%和9.3%。 而在同一时期,西方发达经济体如' 美国、日本的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也仅在7.2% 和5.0%左右。即使是传统上金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较高的' 英国,其2014年金融业占比也不过在8%左右。
具体而言,金融业过度繁荣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金融业和国民经济中其它部门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其扩张繁荣实际上对实体经济生产部门的贡献有限。换句话说,至少有一部分的金融业内活动只是让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货币脱实向虚。2015年前六个月,仅通过银证转帐(近似看作资金由银行流入股市)这一项净流入股市的资金就高达3.2万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0.14万亿元。这反映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分流进入了虚拟经济而没有为生产部门服务。此外,2015年上半年我国实际GDP增长7%,而金融业的产出增加值逆势激增17.4%,对GDP贡献1.5个百分点。扣除金融业之外,中国其它行业在2015年上半年增速只有6.1%左右,不到金融行业增速的一半。金融业是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而其增长大幅超过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间接说明了必然有一部分金融行业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其次,金融行业在GDP中比重过大,以及金融行业畸高的利润反映了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上升以及随之而来的效率缺失。金融业本质上是将经济中各个部门的储蓄配置给资金需求方做投资之用的中介,其增加值/利润的高低,既反映出经济中对金融资产的需求(即数量上),也反映了金融服务费用(即价格上)的水平。鉴于当前包括工业在内的生产部门需求萎靡,金融业增加值不相称地走高反映的更多是金融中介费用变得更加昂贵,即经济活动中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交易成本变高。这无疑对经济长期发展不利。此外,交易成本走高也是我国金融业效率低下的表现。即提供同样的金融资产,我国的金融中介费用更高。我国人均GDP不过美国的14%,但我们的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美国1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美国的金融业服务于一个发展水平高得多的(即对金融资产需求要比我国大得多)经济体,但金融服务的费用相对来说反而比我们要低很多。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无疑是太高了。
无独有偶,' howImage('stock','1_600837',this,event,'1770') 海通证券(' 600837,' 股吧)首席经济学家' target='_blank' >李迅雷本周也从中观层面分析指出,股市的过度繁荣并没能大幅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
李迅雷指出,牛市并没有大幅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尽管随着市场的繁荣和管制的放松,股权融资的规模也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上半年A股IPO的融资规模不过1500亿元左右,尽管' 新三板、增发等融资规模大于IPO融资,但估计随着' 新股发行的暂停,全年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不会比去年提高多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股市吸引了太多资金入市,使得债券融资的规模缩减。
此外,市场利率水平并没有因经济下行和企业盈利增速的降低而出现相应回落,这对于实业投资是不利的。股市的赚钱效应更使得不少企业将信贷资金投入股市,而居民则在股市投资上加杠杆,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脱实向虚的不好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