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成一虫/文
近期股市异常火爆,对于一些中小盘股、成长股,卖方研究员使用传统估值方法已经不容易自圆其说,所以市值空间估值法开始大行其道。
市值空间估值法,通常需要选择一家所在行业内的优势企业,看清楚这家对标企业的当前市值上限,然后再据以判断目标企业的潜在市值空间。从理论上讲,这种估值方法有一定道理,可供投资者参考。问题在于,如何客观地挑选对标企业?打个比方,卖方研究员或' 股评家要想推荐' target='_blank' >苏宁、' howImage('stock','2_300104',this,event,'1770') 乐视网(' 300104,' 股吧),是否可以说:' 阿里巴巴、苹果的市值分别是3000亿、8000亿美元,所以苏宁、乐视网的股价还有非常大的上涨空间?恐怕不能。虽然阿里巴巴与苏宁都有网上零售业务,苹果与乐视网都有智能硬件与网络内容服务,毕竟不在一个细分领域,没有太多可比性。
如今,个别卖方研究员没有对目标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领域进行详细研究,甚至连对标企业都懒得找,直接就给出一个市值上涨空间。过一段时间,待股价上涨到位后,同样无厘头、无理由地又向上划了一个市值空间。更为有趣的是,目标' 个股A涨到500亿元市值后,给了目标个股B涨到800亿元市值的对标理由;反过来,800亿元市值的个股B,又能提升个股A的市值空间。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浑然忘记脚下根基只是一片流沙、无数泡沫。
理论上讲,市值空间估值方法的陷阱主要有三点,需要投资者特别注意。首先,目标个股需要多长时间能够达到这个市值空间上限?假设预计需要7年才能达到,若按每年10%的时间成本(年度预期回报率),当前估值只能是市值空间的一半,否则无利可图。
其次,达到市值空间上限的成功概率究竟有多大?根据市梦率来买一些神奇的' 股票 ,类似于PE或VC,是需要赌成功概率的。它们可能会投资10只公司,假设其中有9只下跌90%,却有1只涨20-100倍,最终基金还是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同样的道理,几年后回头看,A股的小股票 们会有一些成长为世界级公司,也肯定会有一些沦落为濒临破产的企业。因此,我们需要判断这些个股追上或超载对标企业、可比公司的可能性,判断它们达到目标市值空间上限究竟有多大概率?
最后,上市公司市值的增长,有一部分是通过增发股票 来实现的,不全是依靠股价的上涨。所以,未来的市值涨幅,不等于股价(投资者本金)的涨幅,投资者收益可能不涨或者只有小涨。比方说,一只小盘股目前100亿元市值,它通过反向收购被一家200亿元估值的公司入主控制,市值增至300亿元,增长2倍,但二级市场股价可没有上涨2倍。
面对着诱人的市值空间,上市公司可能奋斗三年才能达到,需要打六折;达到或超过对标企业的成功概率是70%,折上折就变成42%;估计公司还需要增发1-3回,股本摊薄10%-30%左右。这么细算下来,当前的合理股价只能是目标市值空间的30%左右。
并购预期是中小盘A股高估值的主要支撑,因为被并购企业售价远远低于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增发、并购可以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可能显著降低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但是,并购不是万能的,同样存在“天花板”,并购的命门在于:如果被并购的公司真是好公司、能上市,在牛市氛围中,会同意让你“低价”并购么?并购进来后,上市公司能够整合好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么?' target='_blank' >巴菲特就曾经公开讽刺过一些上市公司的并购、分拆行为。
纯粹现金收购总会碰到瓶颈。毕竟近年来IPO发行价有管制,很难有大量超募资金。从技术操作角度,股票 并购的“天花板”是:当上市公司估值高到离谱时,被并购企业股东不一定愿意接受以上市公司股票 作为支付对价;类似的,也可能很少有投资机构愿意高价参与定增,并将股票 锁定1年,因为定增价格不能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 均价的百分之九十。这个规定本意是为了保护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火爆牛市中后期却会有负面作用:机构不是散户,毕竟不好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