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 股指期货1508合约迎来到期交割,因为恰逢股市大跌,市场有关“交割日魔咒”的说法再度甚嚣尘上,甚至一些专业学者也指责股指' 期货是下跌元凶。
有学者就认为,因为本周五是股指期货结算日,肯定会有股市淡仓者通过打压股指期货引导' 现货下跌,即所谓的“结算日效应”。谈' 期指交割如临大敌,与所谓“交割日魔咒”联系的,往往还包括“恶意做空”、“操纵”等一系列负面词汇。专业学者尚且如此,更别说市场的普通投资者。
情况果真如此吗?记者的看法是:理性看待期指交割,在市场低迷的当下尤显珍贵。
要认识所谓“交割日魔咒”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期指的交割制度。
交割制度是联接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重要桥梁,是保障期货价格正常回归并与现货价格收敛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实际上,国内期指采用现金交割,保证了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强制收敛,而交割结算价是以现货指数最后交易日的最后两小时算术平均价确定的,该方式确定的交割结算价操纵成本较高、操纵难度较大,“到期日效应”的影响因此较小。从历史' 数据看,交割日波动与平时并无明显差异,上涨次数反而更多。
至于操纵,在业内人士看来,理论上只有操纵股市现货,才能操纵期货,而不是相反。如果单独操纵期货结算价,故意打低期货价格以达到操纵期货结算价的目的,却不能决定' 股票 指数价格,反而会产生贴水损失。而某个或某些机构想要操纵40万亿市值的现货股市,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谭?
7月期指交割时,市场对交割日影响就有过很大争论,最终实现平稳交割。本周五尽管股市大跌,但期指交割功能发挥良好。此前,市场多次传言海外机构操纵A50期指牟利,也缺乏任何实际证据。
股指期货上世纪80年代最早诞生于' 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上市股指期货。从海外经验看,期指经历了多次考验,美国股灾期间也曾针对股指期货启动多次调查,调查结论总体积极,阶段性限制并未改变市场整体发展趋势。
国内第一只期指2010年4月面世,目前已上市了沪深300、上证50、' 中证500三个指数期货品种,衍生品市场发展相对海外起步较晚。强大的中国需要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发展,而国际化、市场化大潮也需要我们发展自己的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把市场调整片面归因于期指这一中性工具,不能不说有失偏颇。
如果真有所谓的“交割日魔咒”,那也只是我们不愿解开的心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