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的成交金额出现了明显减少,在这之前大致会保持在每天1万亿元的水平,而这以后则逐渐下降,目前已经低于5000亿元了。即便是像10月黄金周后首个交易日,股指一度大涨3%以上,但当天的成交金额也不过5800多亿元。对于这种状况,市场上有不少人颇为担心。“量增价升”是市场运行的基本特征,持续的缩量将对股市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于时下的市场缩量问题,还是要辩证地看待。首先应该明确,前段时间沪深两市动辄单日上万亿元金额的成交状况,是很不正常的。如果按单边0.05%佣金与0.1%印花税计算,1万亿元成交金额相当于消耗20亿元的资金,要是全年都这样的话,这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一年的交易活动中需要支付5000亿元。对于一个自由流通股市值不过十几万亿元,以第三方存管形式存在的客户' 保证金大约1~2万亿元的市场来说,无论如何是经不起这样的资金消耗。其实,即便是海外成熟市场,也没有哪一个有能力每年为市场交易支付约800亿美元的交易成本。这也就是说,日均交易1万多亿元的状况,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把当时它视为是一个常态化的交易水平,则是违反了市场实际。
其次,对于一个成熟的市场来说,通常每年' 股票 的平均换手率在2%以下,即便是股市出现了大涨,也很少有超过5%的。而当今年市场成交金额达到1万亿,按总市值计算的日换手率超过2%了,如果以自由流通股作为样本来计算的话,则更是高得惊人。高换手率除了意味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以外,更是表明参与者大都是在进行超短线的投机性交易,其谋取的并不是公司' 业绩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收益,而是低买高卖所形成的差价。
换言之,在某种程度上,收益主要是来自于短线炒作,而炒作的前提就是制造泡沫。不可否认在一定时期,这样的操作会带来很好的收益,但却终究是不稳定的。今年股市一度暴涨,成交也相应放得很大,但这种带有强烈投机色彩的' 行情,最终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收益。所以,高换手率下的股市行情,不应该成为人们追逐和向往的目标。同样的,视不可持续的成交金额为股市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在逻辑起点上就是错的。
最后,前期成交金额大,也有技术上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存在大量的程序化高频交易。虽然在其在股票 交易上还是实行T+1,但借助于ETF等工具,机构是可以继续事实上的回转交易,这就在无形中放大了成交金额。不过,随着股市“维稳”的推进,程序化的高频交易受到限制,很多据此发展起来的对冲基金只能调整操作模式,其结果反映在市场上,自然是成交金额会减少。应该看到,由于交易手段的不同,当前条件下的股市运行与几个月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在成交方面两者很难相提并论,因此以目前的成交金额与当时比,意义已经不大。
很显然,按通行的国际标准衡量,现在境内股市的成交金额不是太小了,而是仍然偏大。7年前,沪市上攻6000点,成交金额水平也不比现在高。那种成交额不创新高,股市就难以上涨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现在都在讲怎样让股市自主运行,回归常态化运行的问题,这里应该也包含交易的常态化,也就是保持合理的成交水平,太清淡当然不好,但也不能过于火爆。今年的股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前期股市太火爆,涨得太高太快的结果。吸取这样的教训,就要给市场以稳定的交易规模预期,盲目放大成交金额的思维,未必是合理的、有用的。
(作者系' howImage('stock','2_000166',this,event,'1770') 申万宏源(' 000166,' 股吧)证券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