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作者 方斐/文
银行三" 季报已悉数公布完毕,2015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1.03万亿元,同比增速2.1%,其中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7.6%,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6%,拨备前利润12%。1-9月,上市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中期的2.42%仅下滑0.3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1.4%、下降5.82%,增速略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主要是息差和中间业务收入好于预期。
前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 业绩分别增长0.57%、5.64%、15.46%;" 浦发银行(" 600000," 股吧)、" 宁波银行(" 002142," 股吧)、" 南京银行(" 601009," 股吧)、" 农业银行(" 601288," 股吧)的业绩增速高于中期水平。增速排名前三依旧为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综合来看,前三季度" 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为资产规模以及中间业务收入。
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10.84%,较中期的9.52%增速有所回落。第三季度业绩同比回落的主要原因为信贷成本的提升以及成本收入比的提升。第三季度上市银行的信贷成本环比和同比分别提升2BP和36BP,息差表现较为稳定,略好于市场预期。
市场一直关注的资产质量也略好于市场预期,不良净生成率环比下降。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增速较中期明显下降,不良率小幅提升。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较中期增长6.9%,增速较中期有明显的回落。三季度末的不良率为1.52%,较中期的1.45%提升7BP,好于市场预计的1.54%。主要是三季度上市银行核销的规模仍在上升,第三季度上市银行不良的净生成率环比下降16BP。
整体来看,上市银行三季报的业绩和资产质量情况略好于市场预期,但在经济没有好转的背景下,业绩和资产质量的压力仍会持续。
不良生成率隐患
三季度,银行拨备前营业利润增速从二季度的11%小幅升至13%,得益于中小银行稳健的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整体净利润增速放缓至1%。宁波银行、" 中信银行和" 招商银行收入同比加速最为强劲,因其净息差和手续费收入表现更佳,部分得益于理财产品服务和零售和银行卡业务的提振。这些银行的手续费收入将继续快速增长,因为多种非权益手续费收入将抵消股市相关收入下滑的影响。国有大型银行的税后净利润同比持平,而且一级资本充足率因净资产回报率高于同业且资产增速较低而有所提高。
在降息通道下,银行业净息差季环比持平于2.54%,主要是因为资金成本季环比降低15个基点,由此对冲了资产收益率下滑的影响。这表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融资成本的新增负面影响有限。上市银行并未展开激烈的定价竞争,而是对大多数客户的上浮比例一般不超过40%。
虽然新增不良生成率小幅降低,但不良贷款压力犹存。根据" 高华证券的估算,折年不良生成率为144个基点,略低于二季度的152个基点。虽然进一步放松可能有助于缓解企业的再融资压力,但是银行不良贷款压力依然存在。
三季度银行业不良生成率的季环比走低之势未必能够继续,因为三季度企业盈利依然疲软,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经营亏损同比加速就是一例证。三季度,各家银行不良贷款趋势走向不一,大型银行和城市银行不良生成率降低,而受到中小企业业务占比较高和扩张更快等因素的影响,平安银行、"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等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生成率超过了300个基点。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速持续走低,不良贷款生成率全行业最低,因为该行比其他银行更早进入不良贷款周期,而且注重零售业务。
银行三季度业绩表明,虽然利率下调、股市降温且目前处于不良贷款周期,但银行的净息差和拨备前营业利润表现平稳。尽管企业盈利疲弱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压力持续存在,但是对于银行股的看法不必过于悲观,因为近期政策放松、资金成本走低以及消费信贷加大可能缓解不良贷款尾部压力。
拨备对冲营收回暖
从净利润增速驱动各要素分解来看,上半年显示整体上市银行规模增速贡献净利润增长9个百分点,利差贡献为-4%。这体现了2015年前三季度5次降息和利率市场化因素的负面影响,但货币市场的低利率以及触底反弹的生息资产增速对冲了部分存贷利差的下行。此外,中间业务收入和成本收入比的下降分别正面贡献4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较银行手续费环比回暖,同时银行成本压缩仍在延续。而计提的拨备损失增加负面贡献多达11个百分点。
整体而言,规模扩张及手续费的回暖使得银行收入端增速环比中期小幅回暖,基本抵消了息差的继续下行。在资产质量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形下,拨备计提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平安证券按期初期末余额估算的银行业前三季度净息差为2.46%,环比上半年下降了4BP,主要受大行(-5BP)及城商行(-2BP)影响,资金业务占比较高的股份制银行息差表现与二季度基本持平。行业整体息差在前三季度重定价的影响下走低符合预期,但下行幅度仍受到了货币宽松政策的对冲。
展望四季度,后续降息的影响仍会逐渐作用到银行存贷利差之上,但降准及流动性宽松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将对此有所对冲。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此次降息之后,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利率上限已完全打开。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银行息差虽仍会受到缓慢下行的压力,但边际影响应该有所减弱。
平安证券按照目前的息差下行速度预测判断,上市银行全年净息差将维持在2.42%的水平,较2014年下降17个BP。由于按揭重定价的一次性影响,2016年银行息差下行幅度可能仍有8个BP至10个BP。
二季度以来,银行业整体资产规模环比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拐点向上趋势,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同比增长速度提升特别明显,9月末同比增速较6月分别提升了4.5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国有大行虽也有小幅回升(0.9个百分点),但整体幅度明显弱于中小银行。而在资产配置上,银行对证券投资类产品的配置占比明显提升,负债端同业及金融债等主动负债的占比也快速提升。
10月23日,央行宣布定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这是过去12个月来基准利率的第六次下调(利率下调周期开始于2014年11月24日)。央行同时也取消了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社所有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中国的利率自由化已基本完成。同时,央行宣布全面下调存准率,同时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满足农业或小微企业贷款要求)存准率再实行定向下调。
鉴于对资产质量风险的担忧减轻以及估值折让率下降," 中银国际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了银行股的反弹。但经过两个月的估值修复后,市场应该变得略微谨慎。我们仍有以下担忧:1.未来12个月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改观。即便基准利率和存准率数次下调,资产质量仍将继续恶化。2.当基准利率下调逐步适用到贷款定价之后,2016年净息差将略低于市场预期。同时,利率自由化也使得银行大幅降低融资成本的难度加大。预计2016年上半年净息差将由2015年上半年的2.51%下降至2.26%。3.利率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有限。存准率有可能进一步下调,但更多的是为了对冲资本外流。为未来可动用以支持经济增长的市场手段越来越少。假如经济仍未复苏,那么未来银行股的风险溢价可能上升。4. 过去两个月,银行股股价反弹16%,从0.65倍市净率的最低水平上到当前远期市净率约为0.76倍。尽管4月份市净率最高曾达到1倍,但由于经济增长疲软的预期,我们怀疑如此乐观估值不会再次出现。
当然,尽管银行基本面很难令投资者满意,但仍存在" 国企改革、剥离核心和高估值资产以及" 房地产和资本市场泡沫等投资故事。然而,未来几个月上述题材兑现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