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海通:杠杆上的债市 何去何从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alt=杠杆上的债市,何去何从?(海通债券姜超、周霞、张卿云等) src="http://i5.hexunimg.cn/2016-04-07/183167159.jpg"> 1.债券加杠杆的方式 1.1.高收益难觅,加杠杆增厚投资收益 14年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两年牛市,在收益率节节下行的背后,是高收益资产的日益稀缺,以及仍然高企的负债端成本。显示,16年3月,6个月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a杠杆上的债市,何去何从?(海通债券姜超、周霞、张卿云等) src="http://i5.hexunimg.cn/2016-04-07/183167159.jpg"> 1.债券杠杆的方式

1.1.高收益难觅,加杠杆增厚投资收益

14年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两年牛市,在收益率节节下行的背后,是高收益资产的日益稀缺,以及仍然高企的负债端成本。" 数据显示,16年3月,6个月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仍达到4.3%,其下行幅度不及资产端的债券收益率下行幅度。

为了弥补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倒挂,债券杠杆成为当前机构增强固定收益的重要方式。与" 股票 类似,债券杠杆的方式分为场内债券回购和场外分级/结构化产品。

1.2.场内回购加杠杆

场内债券回购是指正回购方利用质押券融入资金,进而购入债券的加杠杆方式;逆回购方则提供资金,获取回购收益;场内债券回购又可分为银行市场交易市场

假设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在2.3%,交易所回购利率在2.5%,如果国开债、城投债、中票和公司债的收益率分别为3.23%、3.1%、3.22%和3.37%,那么加1倍杠杆下,各券种可获得的杠杆收益分别为4.16%、3.9%、4.14%和4.24%。可见,当回购利率维持低位时,加杠杆的确可以增厚债券收益

银行间回购市场:质押券多为利率债,城商、农商与广义基金是主要资金融入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供资金融出。根据中债数据,16年2月银行间质押回购交割量中,50.91%是政策性银行债,35.2%是记账式国债,印证银行间回购市场仍以利率债质押为主。而主要的资金融出方是全国性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占比分别为46.87%和26.86%,城商行、广义基金、农商行、信用社等则融入资金较多,是银行间加杠杆的" 主力。

交易所回购市场:标准券质押模式,基金、" 保险、" 券商是主要资金融入方,而自然人和一般法人是资金融出方。在上交所的标准券质押模式下,只要债券进入质押库,就可以按照公布的质押率进行回购,增加了信用债加杠杆的便利度,在交易市场基金、券商、保险等是加杠杆的主力。

1.3.场外产品加杠杆

债市的场外加杠杆方式包括结构化产品和分级基金。" 信托计划、基金专户、券商资管计划等均可设计成结构化产品,投向债市或股市,优先级由理财资金提供(委外)、获取固定收益,而劣后级由风险偏好较高的资金提供,是杠杆收益/损失的主要承担者。15年上半年股市牛市时,盛行的伞形信托和结构化配资,就是劣后级通过引入银行理财资金的方式提高杠杆率,以扩大最终收益

分级基金是另一种分层加杠杆的产品,目前主流的分级债券基金的A类和B类结构比例为7:3,分级A获取固定收益,而分级B获取杠杆收益。15年因股市大起大落,分级基金一度受到投资者追捧,A类和B类场内份额达到上千亿份,但随着股市下跌和配对转换套利,分级基金规模逐步缩减。15年12月债券型分级基金规模约280亿,与整个债市相比,其规模很小。

2.债市杠杆知多少?

2.1.债市总杠杆的特点与趋势

定义债市杠杆率=总债券托管量/(总债券托管量-待购回余额),那么包含交易所和银行间在内的总杠杆率具有以下特点:

1)质押回购需求逐年增加,当前银行间待购回债券余额达到3.4万亿,较15年初增加了近1万亿,而当前交易所待购回债券余额接近1万亿,较15年初增加了约3000亿。

2)债市总杠杆率维持在105%-110%左右,但14年以来逐渐走高,16年2月债市总杠杆在109.4%左右,15年末是近几年峰值、达到110.5%。

3)杠杆率具有显著季节性,在季末的3月、6月、9月和12月,总杠杆率提高,在下一季初回落;从季节性比较来看,16年1-2月杠杆虽比15年末回落,但高于往年同期,意味着16年债市杠杆明显提升。

2.2.银行间与交易所的杠杆变化

公司债扩容与国债转托管,交易杠杆率回落。15年6月股市大幅调整后,资金因避险而回流债市。由于公司债融资便利性,交易所加杠杆受到追捧,当时交易杠杆率一度达到130%,并将公司债信用利差压至低位。但此后,随着公司债扩容和国债转托管,交易债券总托管量从3万亿上升至4.4万亿,而同期待购回余额仅从6000亿上升至9600亿,杠杆被稀释。16年2月交易杠杆在126%左右,低于15年年初130%以上的水平。

银质押利率稳定,银行杠杆提升。在交易杠杆回落的情况下,债市总杠杆的提升主要来自于银行杠杆的上升。16年2月银行杠杆率达到108%,远高于过去几年的同期水平,仅比15年12月下降1个百分点,而银行间待购回余额也从15年初的2万亿上升至当前的3.4万亿,融资需求明显扩大。

相较于交易所回购利率的波动性,在央行流动性工具呵护下,银质押回购利率稳定在2%-2.5%水平,更具加杠杆优势,加之15年下半年,作为银行间加杠杆主力的农商行、城商行、广义基金均加大了债券投资规模,进一步推升了银行杠杆

2.3.各大机构杠杆率初探

大行稳健,城商、农商杠杆较高。中债数据显示,15年9月以来,商业银行银行杠杆率明显分化,全国性大行的杠杆率维持在105%以下,并有逐步降低趋势;而城商行、农商行和信用社的杠杆率均偏高,16年2月三者分别为130%、137%和122%,农商行、城商行的杠杆率明显高于15年9月。

券商杠杆高于保险,理财委外加杠杆。非银机构方面,16年2月券商杠杆率126%(若考虑买断式回购余额,则券商杠杆率更高),高于保险的105%和广义基金的107%,从历史数据来看,自15年9月起,券商一直在加杠杆,投资风格较保险、基金等更为激进。而由于包含了杠杆上限140%的公募基金,广义基金杠杆率有所稀释,据我们了解,理财委外资金对接的资管、专户产品加杠杆现象也很普遍。

16年3月的海通债市一致预期调查结果显示:农商行、城商行、券商和基金专户杠杆率较高,而国有大行、保险、信托杠杆率较低。

具体来看,城商/农商行受访者中,20%杠杆率在5倍以上,20%的在1.5-2倍,40%在1-1.5倍;券商受访者中,45%杠杆率在1-1.5倍,杠杆率在2-3倍和3-5倍的分别都占18%,1.5-2倍的占比约10%;而基金专户受访者中,45%杠杆率在1.5-2倍,30%杠杆率在1-1.5倍。

相比之下,股份行杠杆率大都在1.5倍以下,四大行基本无杠杆,保险平均杠杆率在1.2倍左右,而信托杠杆率也较低。

2.4.场外杠杆资金估算

场外结构化产品的优先/劣后比例可为2:1、3:1、4:1等,劣后资金的杠杆率一般要高于场内回购杠杆,承担更大的风险。据我们估算,银行资金委外比例不超过10%,按照15年12月末理财余额23万亿来看,理财委外资金不超过2万亿。

若50%投向债市,那么作为债券场外杠杆的优先级资金或在1万亿左右,小于银行间3万亿的待购回余额(场内杠杆资金),与交易所的待购回余额接近。

3.杠杆上的债市,防风险是首任

3.1.决定杠杆收益的要素

虽然债市总杠杆并不高,但部分机构杠杆高企,需关注背后的风险因素。债券杠杆收益=债券收益率+(债券收益率-回购利率)*(杠杆率-1),因而货币利率(资金供需)、债券收益率(信用利差、期限利差、基准利率等)和杠杆率(质押率、质押资格、机构杠杆偏好等)均会影响杠杆收益

3.2.杠杆需求扩大,但供给覆盖能力下降

影响货币利率的关键在于回购资金的供需关系变化,回购资金需求与机构杠杆意愿、信贷资金需求、同业业务规模等因素相关,而回购资金供给取决于银行超储,这又与央行流动性投放、M0变化、银行信贷投资等配置变化、外汇占款、财政存款、准备金上缴等相关。

银行间需求:待购回余额上升,需求不断扩大。前文已经总结,随着加杠杆策略的使用,代表资金需求的待购回余额当前已突破3万亿。一方面,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扩容,使得银行间可质押的利率债规模从15年初的18万亿上升至当前的20.67万亿,意味着提供杠杆的总质押券规模上升。

另一方面,机构回购需求(待购回余额)占可质押利率债规模的比例也在上行,从过去的13%上升到当前的16%-18%,表明虽然总质押券规模上升的确带来回购需求的绝对量提升,但机构自身的回购意愿也在加强。

银行间供给:超储对回购的覆盖能力下降,货币利率稳定依赖央行。16年1季度,我们测算,代表资金(潜在)供给来源的银行超储在2万亿左右徘徊,待回购余额与超储之比从15年6月的1倍左右上升至当前的1.7倍,这意味着银行自身可用于回购供给的资金并未显著增多,资金面宽松和货币利率的稳定依赖于央行的流动性投放。

交易市场方面,回购资金供给来自于股市剩余资金,可观察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变化。16年3月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的日平均余额在1.6-1.7万亿左右,较15年6月的3万亿下滑,而3月末,代表需求的交易所待回购余额在1万亿左右,交易所资金供需相对较好于银行间,但易受股市波动影响,个人作为资金融出方具有不稳定性。

3.3.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资金面波动加大

面对日益扩大的回购资金需求和相对有限的银行自身资金供给,央行持续的货币宽松成为杠杆收益的根本来源。但是,无论是1季度MPA考核时期资金面收紧,还是3月MLF询而不发,都表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正转向稳健:

1)经济短期回暖,宽信用、稳增长效果体现。3月制造业PMI显示需求、生产、价格和库存全面回升,在1-2月信贷支持下,基建和地产投资改善对经济的短期支持作用明显,也意味着当前的货币宽松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2)中期通胀风险升温。但是经济短期回升的背后,是通胀压力在不断积累:一方面,菜价、猪价均上涨至高位,带动CPI食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货币超发,抬升房价和大宗价格,目前来看,房价上涨或从一线向二线传导,带动房租和成本上升,进而推升CPI。我们预计16年下半年CPI或有超3%风险,如果通胀高企,将制约货币宽松。

3)" 美国加息暂退,但不会缺席。3月美联储" 加息延后,从最新数据来看,虽然非农就业维持较好表现,但失业率回升,4月加息概率维持在4.6%低位,首次加息延后至9月,使得下半年仍有贬值压力,也对宽松造成影响。

4)MPA审慎考核,广义信贷或制约杠杆。3月末央行首次MPA考核期间,由于广义信贷包含回购、信贷、债券投资,考核会限制银行回购融出规模,但央行也并没有通过MLF补充资金,逆回购也仅适量投放,造成月末资金紧张,货币利率上行。

这或表明面对通胀、贬值压力,央行有意维持资金面紧平衡,并审慎控制债市杠杆货币利率未来波动性或加大,可能影响杠杆收益机构杠杆选择。

3.4.信用风险也未完全暴露

从信用利差角度,过低的信用利差与基本面不匹配,对杠杆收益的保护不足。以3年期AA+品种为例,公司债、企业债和中短期票据和国债的利差均行至近年低位。

公司债利差在15年3季度达到历史低位后,由于杠杆降低和谨慎情绪,其利差已逐步向同等企业债回归。但信用债的整体利差仍偏低,3年AA+品种与国债的利差仅在100bp左右,与当前经济下台阶、违约事件频出的基本面并不匹配。过" 于平坦的收益率曲线、过低的信用风险溢价,都埋藏着风险

3.5.杠杆上的债市,防风险为主

15年股市的大起大落至今历历在目,配资杠杆、分级产品虽然推动了大牛市,但面对去杠杆的连锁反应,牛市大厦也顷刻崩塌,而13年6月央行动用抬高利率的方式控制金融机构杠杆货币利率大幅上行,短债未能幸免,钱荒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都值得我们持续关注16年债市的杠杆率情况。

一方面,当前债市杠杆结构性分化,部分产品杠杆率较高,资金供给对需求覆盖能力下降,需警惕货币利率抬升对杠杆收益的冲击,特别是在信用利差和期限利差均低位的情况下,机构可能主动降低杠杆

另一方面,面对16年通胀预期回升、经济短期改善和美国加息可能超预期,货币政策或从宽松转向稳健,同时监管层也对杠杆风险有所关注,需防范被动去杠杆风险

因此,我们认为债市仍是小心驶得万年船,控制杠杆,防风险为主,维持10年国债区间2.9-3.3%,10年国开区间3.2-3.6%不变。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天风证券:淘金5G新基建 智慧路灯有望撬开千亿新市场顺水鱼财经

上一篇:

沪指退守3000点 回调是为上攻蓄势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