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概股的回归,现在市场是讨伐声一片,而且理由似乎都能站住脚,包括超高溢价、主业下滑、跨境套利等等。其实,作为一个资产主体,寻找更符合自身定位的资本市场,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
对于市场诟病最多的高溢价这个问题,应该客观地看。资产的增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资本膨胀的过程,比如初创期你去投资种子基金,肯定是非常便宜的,但风险也很大,搞不好就血本无归,我们只看到软银投资阿里赚了几千倍,但其95%的项目是失败的,因此市场必须给予这种风险投资一定的溢价退出宽容。然后到了VC、PE阶段,资产已经在有形和无形上增值了很多,再到上市阶段,肯定是几倍几十倍于初创阶段,这很正常,最后到二级市场交易阶段,价格因素就更复杂,有非理性的溢价都很正常。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当初最需要资金发展的时候,国内A股不许上市,当初腾讯、阿里这些企业要向银行借60万都很艰难,现在是上万亿的市值。所以,你不能只看到现在,很多中概股为了发展,不得不远赴海外,利用外资赚了名赚了利。现在如果要到国内上市,几轮资产扩张期进入的资金都需要增值溢价,这很正常,不能说人家现在牛B了还必须按当初没牛之前的价格给你,怎么可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而且中概股私有化的资金大多是借贷资金,有很高的利息成本,这些都是需要在回归以后兑现的。
理性地看,对于高溢价这个问题,尽管有客观原因,但这也不能成为阻挡中概股回归的因素,因为这不是简单的强买强卖,中概股回归要走很多环节,无论是监管环节还是市场环节,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家都不是傻子。比如分众传媒回归以后就是30倍市盈率左右,这个动态估值至少不算高得离谱。此外,从这些中概股质地本身看,就算回归以后对比海外上市时的估值要高,但相对国内A股类似公司,估值还算合理。我们还是拿分众传媒为例,其私有化' 退市的时候市盈率是18倍左右,现在30多倍看似翻了一倍,但比起A股文化传媒整体60-70倍的行业市盈率来说,还是不高吧。
其实,为什么要欢迎中概股回归呢,因为很多新兴行业的佼佼者依旧是这些漂泊在海外的中概股,比如阿里、腾讯、百度、网易、' 新浪、携程、唯品会、新东方……随便提一个出来,这些行业的领军人物,要么在国内A股就找不到一个对标者,要么就是让国内A股类似的上市公司只能望其项背。你不能说,它们很好,但就是必须很便宜地回来,要让利给A股市场,没有这本书卖,一分钱一分货,每一个优质资产都希望价格就高不就低,换位思考一下你也会如此。
中概股的回归应该鼓励,当然,也应该按A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让其当好的模范生。比如估值方面,能不能按一个A股的行业平均市盈率的中间值进行适当的限制?比如股本和融资规模方面,能不能适当地缩股或者老股东按比例受让?比如借壳重组标的方面,能不能对跨行业借壳加以限制免得整个市场壳资源乱炒,只在A股同行业中允许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其实,办法不是没有,但一味地去堵死中概股回归这条路,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