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我们对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观点。刚才迅雷总也提到了,大家很难忘记去年的大牛市,希望这个牛市快点回来。但大家看一下我们的标题《长痛不如短痛》,一看有两个“痛”,肯定是我们认为再来一轮大牛市没有那么容易。
年初我们建议今年《慢就是快》,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市场有一个很大的风险,是担心" 美国加息。现在我们发现美国可能不" 加息了,这应该也是一个好事,但是后来发现美国不加息市场也没有什么反应。我们说这个资本市场很神奇,逻辑一直在演进。那么为什么不加息了,资本市场却没有表现呢?前一段时间在海外跟客户交流,大家也觉得其实目前不加息好像变成了坏消息。我们对比今年以来美国加息概率和" 美国股市的变化,明显看到加息预期比较强的时候市场表现就比较好,加息预期减弱时反而市场在下跌。
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表现?大家看一下股市盈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估值的提升,一个是" 业绩的改善。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相对的估值水平,包括" 美股,是处在历史上的相对高位,即便是美国不加息,估值提升的空间也比较有限,那么这个时候股市上涨的希望就主要来自企业的业绩,也就是来自于经济的复苏。但是美国加息的延后,恰恰意味着经济是低于预期的: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美国的经济" 数据还是零售数据,跟过去两年已经没法相比了。
那么为什么经济没有股市看上去那么好?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发现目前股市的结构很值得研究。最近几年在美国股市,越大的公司涨得越多,越小的公司跌的越多,包括在香港也有这样一种现象,没有几个公司涨得过腾讯。美国的前十大公司2014年以来的平均涨幅是40%,最小的十个公司的平均跌幅是40%,它们和A股不一样。对于这一现象,有两个重要的解释:首先,在“零利率”时代,大企业可以发债融资,资金成本极低,小企业只能靠贷款,资金成本比较高;同时" 互联网时代是赢家统吃的模式,比如说大家只需要一个facebook,其他竞争者就逐渐消失了,这个时候整个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因为大公司不太解决就业,美国80%的就业来自于小公司,大公司的就业占比只有20%,但目前很明显的是只有大公司在创造就业机会,小公司在持续裁员,这时就出现大量的结构性失业。此外,目前的这种创新的经济模式,包括网络经济和共享经济,其实也意味着大量结构性失业。比如说亚马逊只用15万人,就干了200多万人的沃尔玛干的一样的活。包括目前出现的Uber和Airbnb,国内出现的是滴滴;按照滴滴程维的说法,以后的市场不需要再生产汽车,现有的汽车已经够了。这样一个理想很美好,但是大家仔细想想,如果这个说法成真,意味着很多汽车工人应该改行去做司机,但这个改行没那么容易,所以很多人就逐渐退出了劳动力的大军。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一共创造了800万个就业岗位,但与此同时退出就业的总人数是1500万,也就是说美国的就业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就业低于预期的结果就是整个收入和消费都低于预期。这个时候美联储能做的事情就是一再地延后加息,继续延长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如果出现结构性失业,这种就业的转换,即使货币放水,也解决不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所以我们发" 现货币放出去了,但是经济还不行,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货币超发,即货币增速高于经济增速。这种现象其实在历史上是反复地出现,但是我们发现其实这只是一个价格现象,超发的货币带来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价格上涨,但每个时期涨的东西不一样,有时候是股市涨,有时是债市或房市涨,但有的时候也是物价涨。我们仔细看一下美国市场,会发现目前美国房市股市债市都涨过了,只剩下物价没有涨,而目前的油价和粮价,尽管已经开始涨了,但还是很低,所以大家发现物价也可以涨。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大家不想见到的现象,就是放水之后经济还是起不来,但物价比大家预想的要高。美联储最新的预测中,将经济增速预测下调,将物价增速预测上调,也就是说其实在美国也出现了滞胀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资的环境是非常不舒服的。我们在今年3月写了一篇报告,名字叫做《小心滞胀》。滞胀可能是今年投资环境的最好的刻画。今年以来到目前为止,股市债市经历双杀,所有的正回报都来自于实物类资产,包括房子、黄金、石油和" 农产品(" 000061," 股吧),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只有在滞胀时期才会出现。大家说今年赚钱不容易,但其实今年市场里面也有很多的机会,这里面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就是涨价。比如说白酒涨价、" 茅台(" 600519," 股吧)终于涨价了,啤酒也是涨价,乳制品、猪肉、鸡肉也在涨价,甚至" 港股一个给苹果配套做耳机的高科技公司,本来大家对它的业绩没有任何期待,因为苹果智能手机销量已经见顶,但它的" 业绩预告特别好,因为他们的一个新型耳机做的很好,苹果公司一高兴给它涨价了50%,所以我们看到部分高科技公司也变成涨价的故事。因为目前大家看不到需求,要提高业绩只能靠涨价。这个时候如果大家看微观的企业,每一个企业通过涨价盈利可能都会很好,但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只是涨价,那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做。因为如果大家都想涨价,通胀预期就很难下去,央行就很难宽松,如果央行不宽松,整个市场就很难赚钱。历史是一面镜子,整个美国股市,涨价最好的十年是70年代,但整" 个股市十年没涨,反而是在80年代以后价格不涨了,经济增长起来以后,股市债市出现了连续20年的大牛市。这个回顾给我们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到底在什么经济环境下什么样的资产会涨?美林时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投资理论,今年流行一个段子,说中国有一台美林牌的电风扇,这个比喻很形象,投资时钟其实就像一个电风扇,它一共有四片叶子,主要靠两个重要的指标来划分,一个是经济,把经济分成好和坏;一个是物价,把物价分为涨和跌,组合起来一共有四种变化。
我们看一下中国经济的历史,我们曾经完整经历过四个阶段的变化。最早在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发现经济是往下的,物价也在跌,这就是“衰退期”;到2009年上半年,“四万亿”投下去,经济开始复苏,但物价还在下跌,这就是“复苏期”;到2009年下半年,经济好转,物价也开始上涨,就到了“过热期”,到2010-2011年,经济下行物价上行,就是到了“滞胀期”。
回到2008年下半年,在衰退期,我们说债券为王。衰退期的标志是经济不好、物价也在跌,经济不好企业就没有业绩,股市就有风险;而物价下跌时,实物资产也是亏钱的。这个时候债券是最好的,因为经济物价下行,央行一定会降息,降息之后债券一定会大涨。所以哪怕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去买债券也是赚钱的。所以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债券是发国难财,因为经济不好债券就会涨,但其实增长和通胀都是债券的敌人,增长和通胀里面只要有一个好的话债券都不会特别好。
到了2009年的上半年,也就是复苏期,股市的表现非常好。经济复苏有两个定义,第一经济好,我们说企业开始有业绩;同时物价还在跌,所以央行还可以继续宽松,估值还可以提升。也就是说股市最佳的投资环境是既有增长、又没通胀,也可以总结为股市的朋友是增长,敌人是通胀。比如说有个段子说的是你很难在腾讯的" 股票 上赔钱,因为它每年都在涨,但是他的上涨不是靠涨价,而是靠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其实今年的环境,刚好是完全相反的。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增长,3月份看到经济有一个短期反弹,但随后4月-5月再次趋缓。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弹性了呢?答案就在货币里面——我们钱太多了。2009年的10万亿投下去,当时信贷总量一共只有30万亿,信贷增速可以达到30%;但现在我们的信贷总量接近100万亿,投10万亿下去可能连水花都没有,因为货币总量太多了,信贷增速就变化很小了,只有10%左右。而如果信贷增速没有变化,经济增速就很难有变化,我们判断下半年的经济可能还是稳中有降。经济增长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今年大家对物价的感受跟去年完全不一样。CPI连续5个月在2%以上,而且今年的物价口径跟去年不一样,可以看一下细项,今年物价很多涨幅比较大的分项的权重是下调的。按照可比口径,今年物价跟去年相比已经出现一个明显的回升。即使就按照公布的2%来看,去年物价均值是1.4%,也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上升。很多的价格,比如猪价、油价都是动辄百分之几十的上涨。所以今年真实的情况是经济相对比较疲弱,物价出现一个相对明显的上升。而这个现象的背后,核心是我们的货币增速起来了。我们年初定了这么几个目标,第一个经济目标大家都知道,经济增速目标6.5-7%,比去年有所下调,同时广义货币M2目标是13%,比去年提升了,而且是2009年以来第一次上升。钱更多了,而经济增速更低了,很显然结果是通胀有可能比去年高,可能会超预期。
而这样的现象是转型经济体特别容易发生一种现象。比如说我们回顾美国70年代,那个时候的背景也是人口周期结束,地产周期结束,经济的增速下了一个台阶,但是当时的美国政府采用大笔的财政货币刺激,结果是经济没有起来,物价起来了。包括90年代" 韩国和台湾地区的转型过程也是这样,经济下了台阶,货币继续两位数的增长,后来也是通胀超预期。所以说今年这样的环境,是没增长、有通胀,这不是一个特别适合股市和债市的环境。这种环境下,我们看了一下历史,最佳的配置是三大块:黄金、石油和农产品。70年代,这三类资产表现是最好的;包括今年到目前为止它们的表现也是非常好的。
其实黄金这个话题比较有意思,我们今年1月份开始讲黄金,但一讲到黄金很多人其实心理就有抵触。好多人经常微信给我留言,说要学习" 巴菲特,坚决不买黄金。确实巴菲特每年写一封信给大家看,经常开篇就讲千万不要买黄金,黄金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应该买可口可乐这些好公司,这些下金蛋的鸡。
巴菲特的话没错,确实黄金本身不创造价值,但其实不创造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包括纸币本身。我们可以把黄金和纸币(比如说美元)比较一下,怎么理解美元的价值?美国过去一百年货币增速平均每年6%,意味着每年给你6块钱;而美国经济增速平均每年只有3%,意味着你拿了6块钱其实只能买到3块钱的东西,还有3块钱不见了,而这消失的3块钱刚好是过去一百年黄金对美元的平均升值幅度3%。
这样的分析过程其实比较有意思。首先,你会发现持有黄金绝对不能够享受到任何经济增长的价值,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投资黄金的机会成本。所以巴菲特不喜欢黄金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是一辈子与增长为伍的,他的职业生涯年均回报率是20%,远远超过黄金的3%。他自己讲他命好出生在美国,目前为止只有美国一个国家,每年都能够有增长、有效率提升,他还可以找到最好的企业家帮他打工,所以他是与价值为伍、与效率为伍,他不喜欢黄金是有道理的。但我们看一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增长、也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增长的。历史上黄金大熊市的出现,都意味着全球经济出现了高增长,比如说1980-2000年是黄金最大的熊市,20年里面还跌了一半,我们看到这二十年中国是改革开放经济开始高速增长、美国也是刚从滞胀里面走出来、80年代相继进入里根和" 克林顿执政的20年,信息经济开始高速发展,这二十年你可以投资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家,完全不用考虑黄金。但是在70年代和2000年以后,我们看到全球经济都没有增长,这个时候黄金的表现就特别好,70年代黄金涨了10倍,2000年到2010年也涨了5倍,这10年黄金是没有敌人的,也就是说经济增长是黄金最大的敌人。
另外一个影响黄金投资的因素是物价,通胀是黄金最好的朋友,而过去五年的黄金下跌的背后是物价下跌,而通缩的时候黄金当然不能保值。为什么过去五年通缩呢?过去五年全球央行印了很多钞票,但大家忙着去买债券、买股票 ,钱都在金融市场里不出来,没有钱流入实体经济和实物资产,所以实物资产是跌价的,就形成了通缩,这个时候黄金肯定是不保值的。但现在,大家看目前的金融市场,全球很多地方的债券已经是负利率,去买债券还要给人倒贴钱,很明显债市已经极度泡沫化了;股市普遍都是业绩不够,而估值在天上,也很难涨了。所以金融市场的钱要出来,而且刚好油价、粮价在历史低位,大家愿意去买,一买通胀就起来了,这个时候做黄金是可以保值的,因为通胀是黄金最好的朋友。黄金这个资产是我们投资于股市一个很好的补充。我们说股市的朋友是增长,敌人是通胀。但是黄金是倒过来,这是黄金今年上涨的一个重要理由,因为它最适合今年这种所谓滞胀的环境。黄金有一个特点,需求比较稳定,供给比较有限,这也是我们理解很多涨价类资产的一个出发点。很多人不认同我们讲通胀,大家说经济没有需求,就没有通胀。其实经济没有需求,主要指的是工业没有需求,所以工业品的价格我们认为很难涨。比如大家看一下美国,美国1970年钢铁需求见顶,所以钢价很难再涨。但是有一部分商品的需求非常稳定,比如石油,石油需求即便在美国也是每年都创新高。哪怕去年油价跌破了30美金,也并不是因为没有需求,全球的石油需求去年依然创下历史新高,而目前所谓" 新能源的替代依然非常遥远。
因此,油价大部分时期都是一个供给现象不是一个需求现象,要研究油价变化就一定要研究石油供给的变化。全球石油供给有两大主体,一个是全球主要的大型油气公司,他们的供给行为是典型的投资滞后模型,大家发现过去两年油价很低,他们还在拼命生产,为什么呢?因为过去在高油价时代他们搞了很多的勘探和资本开支,没有办法,油井已经打了根本停不下来,油价便宜也得卖,亏本也得卖。但是今年全变了,因为过去两年低油价时代他们没有资本开支,先要活下去,没有时间去想诗和远方。过去两年没有资本开支,未来两年供给肯定出不来,就注定要减产,哪怕油价涨也只能干看着,所以大型油气公司,包括页岩油,未来1-2年大概率要减产。
第二个供给主体是OPEC,它是一个很大的垄断组织,这个组织的行为特别有意思。作为一个理性的垄断组织,我们设想一下应该是油价低了就不要生产,油价贵就生产。而去年是倒过来的,油价那么便宜,OPEC却拼命生产。为什么有这样一个现象?我们看一下历史。OPEC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天天开会,但很难达成协议。它有一个名义的领袖" 沙特,沙特在1980年发现油价要跌了,他说我们OPEC一定要团结,要减产保价,他也知道没人听他的,就拍胸脯说我作为老大要做表率,如果你们不愿意减产,我把我的产量减掉。所以我们看到从80到85年,非OPEC国家大幅增产,OPEC里除了沙特以外也都在大幅增产,只有沙特一家坚持承诺,石油产量从500万桶/天减到200万桶/天。到最后沙特发现他的份额也丢了,油价也跌了,他没有任何的话语权。所以沙特后来发现每次只要发现新的对手,一定是抢占份额,先把对手打爆掉,然后再来谈价格。所以去年油价暴跌,他在拼命生产;今年的游戏就变了,油价开始涨,OPEC就开始开会寻求冻产。年初沙特和" 俄罗斯就达成了冻产协议,目前除了" 伊朗和伊拉克被制裁过因此不太愿意冻产,整个OPEC的在产量都在历史高位,这个时候冻产其实没有太大的损失。所以说目前石油供给的两块短期都是很难出来的,未来一两年内石油供给没弹性,那么油价就有弹性。个人觉得年底的油价不排除回到60美元/桶的页岩油成本线,一年之内油价翻一倍,对物价的影响肯定比较大。再一个是粮价。现在很多人认为粮价不太会涨,因为目前国内粮食过剩。但是粮价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供给现象,因为粮食需求不会有问题,人越来越多,都要吃东西。如果看一下供给,目前我们的粮食确实是过剩的,我们已经连续12年丰收还有大量进口。但连续12年丰收的背后,是我们每年上调粮食收购价,这本身就有点不太符合自然的规律。每年上调收购价,大家每年就愿意种,就丰收了。而且粮价上调以后我们的粮价比国外贵,又会有进口,就形成了粮食的过剩。
到后来粮食多到粮库都装不下了,我们就在去年底用了两个大招,第一招是下调玉米收购价,去年年底第一次大幅下调;第二个是制定了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到2020年为止玉米的播种面积每年减少一千万亩,大家知道我们有18亿亩耕地,以后目标是每年减种一千万亩玉米。如果收购价格下调,政府也建议大家不要去种,那么今年的玉米很可能会有减产。但大家看一下粮食的结构,中国过去五年的丰收几乎全部来自于玉米这一个品种,如果玉米出现减产,粮食大概率会出现十三年以来第一次减产。再看一下玉米的需求,美国是全球玉米第一大生产国,而美国过去三分之一的玉米是用来炼油的,油价一涨玉米肯定有需求;中国的玉米主要是用来养猪的,是饲料需求,过去猪价跌这块没有需求,现在猪价涨这块也有需求。因此,到年底玉米供需会逆转,那么价格也有可能会涨。但大家想一想,假如年底玉米涨价了,农民明年还会不会继续种玉米?答案可能是仍然不会种,因为整个预期全变了,玉米价格下调以后大家对于未来玉米价格变化没有了预期,而且农业部定了规划未来5年都要减种玉米。
我们再来看一下猪价。理论上猪价上涨的时间不应该特别长,因为猪的出栏周期一年就够了,但实际上这一轮猪价已经涨了一年多了。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上一轮猪价下跌的时间特别长,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CPI受猪价影响非常大,为了抑制CPI过度上涨,政府对养猪有很多补贴,导致生猪供给大量增加,所以养猪的农户整整亏了4、5年。这一轮哪怕猪价涨了大家也都不太愿意养,所以母猪的存量回补的就特别慢,猪价的上涨周期就拉长了。如果粮价、猪价、油价都有可能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结构性的通胀,虽然工业品价格涨不动,但是另一部分和经济无关的价格还是会涨,通胀就很难轻易回落。我们也不认为会有5%以上的恶性通胀,但只要通胀在2%-3%之间,就比1.5%的存款利率高很多,央行就很难降息。因此,只要有结构性通胀,债市、股市都很难有特别大的机会。我个人认为目前为止市场上的主要机会还是在于涨价的机会,大家听了这个结论可能不太喜欢,因为我刚才提到的这些可能涨价的品种无论是黄金、石油还是农产品投资范围都非常有限。所以大家还是希望我们看好中国的债市和股市,这样大家才能有“饭”吃。所以最近经常会有大佬出来一呼百应,推荐“吃饭”" 行情,结果大家发现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没有吃到“饭”,自己反而成了“饭”了,所以“吃饭”行情也不容易。
我们最近刚好也去了香港,也向海外客户请教,问他们什么时候愿意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他们就给我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怎么看未来3-5年、5-10年中国的债务问题和汇率问题?说实话,作为一个A股市场的研究员,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不想回答,因为一般问我们的都是怎么看1-2个月的市场、或者3-6个月的市场,顶多看到年底就结束了,没有人会关心和讨论那么远的问题。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是对的,因为如果他们没有做好未来3-5年拿着中国资产的准备,那么他们其实一天都不想拿,因为他们可以做全球配置,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多,因此一定是先有了长期的逻辑,才会有短期逻辑。
反过来大家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吃饭”行情的逻辑其实是有问题的,今年所有人都跟我说最好的投资策略是赚了钱就跑,但如果大家都想着吃口“饭”就走了,随时都想着开溜,市场怎么可能涨得起来呢?所以如果市场要出现一波大的趋势和机会,一定是我们的长期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希望。
我们再回到2014年这一轮大牛市。这一轮牛市的出现是因为大家认为利率下降了,我国的负债率有了降低的希望,同时反腐败的突破进展也让大家预期改革会有突破,这些都使得大家对长期有了更加乐观的期待,因而更加愿意持有中国资产。而中国的所有长期问题,包括债务率的问题,以及汇率问题,房价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增长模式的问题:目前中国的GDP每年增长不到7%,但货币增速平均每年是13-14%,这个模式如果持续下去,就意味着每过一年,我们的债务率就会继续增加,汇率压力就会加大,房价问题也会更大。而这个增长模式的核心是债务问题。
从宏观来看债务问题,其实负债率的公式非常简单,分子是负债,分母是GDP。理论上我们可以从分子或分母下手解决债务问题。所以去杠杆的第一招就是降低利率,来降低分子端负债的增长速度。过去两年中国的利率水平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我们还做了债务置换,理论上中国的负债率应该有下降的希望。但是利率降了两年以后,中国的负债率到底有没有下降呢?答案居然是没有。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长期实施零利率、长期负利率,但是负债率却没有下降。如果我们看一下结构就一目了然了,虽然日本的居民和企业去了杠杆,但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太多了,所以整体的债务率并没有降低。当前我们就有一个困惑,按照财政部的说法,为了完成去杠杆的目标,政府要加杠杆,那么到底政府加杠杆有没有约束呢?如果政府加的杠杆超过了居民和企业去的杠杆,负债率还是下不去的。所以如果只是单纯依靠低利率而没有约束财政扩张行为的话,债务率问题还是会有一些隐患,未必能够下降。第二招去杠杆的方法叫做通胀。这种方法是通过增大分母的名义GDP,通过通胀模式来解决债务问题,也就是通胀以后借钱的是大爷、债务就缩水了。今年就类似通胀模式,而我们发现投机是最佳的赚钱方式,尤其是投机" 房地产。大家可以发现," 华为的人均收入达到了80万,已经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但是80万的年薪在深圳动辄千万的房价面前啥都不算,到后来华为也想从深圳搬走了。这就说明房价的上涨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有损害的,会鼓励投机、导致产业空心化,所以所谓的通胀和高房价的模式也是走不通的。
第三招去杠杆的方法是减记债务,也就是打破刚兑,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这一方法也不容易,当年日本就没有这样做,因为这种方法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也会使得整个社会融资大量萎缩。所以我们要采用这种方式去杠杆也不太容易。今年4月份中国爆发了很多信用事件,导致企业债券净发行量大减,3月份时企业债净发行有7000多亿,4月份降到2000多亿,5月份降到了负值。如果债券发行持续缩减,整个社会融资就会萎缩,所以5月份社融只有6000多亿,之前都有一万多亿。社融萎缩又会导致经济有下行的压力,所以如果要稳增长,就要保社会融资,而保社会融资就要保债券发行就要保刚兑,所以债务刚兑的打破也很不容易。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分母的GDP,而且是实打实提高经济增长,也就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但是年初货币放水以后,钢价一上涨,钢铁产量就又回升了,所以我们发现改革好像不是需要一个宽松的货币环境,而是需要一个相对偏紧的货币环境。因为在宽松货币环境下,大家都很舒服,没有动力改革。这样一来我们未来就面临一道非常痛苦的选择题,第一个选择是继续放水,短期不会面临太大问题,但是不管是债务汇率问题还是房价问题,未来会越拖越严重。第二个选择是紧缩,但是紧缩起来又很难受,因为一旦紧缩起来,房价、债务短期都可能会有问题。要不要紧缩呢?我来分享一个故事。我在香港遇到一个客户告诉我,他有一次遇到了" 希腊的前总理,然后就问他:你作为一个失败经济体的失败的前总理,有什么建议给我们吗?希腊的前总理就回答说:我在任时提了很多非常英明的建议,但是大家看我不顺眼,就把我换掉选了个新总理,而新总理做的事情跟我之前提的建议是一样的。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改革是有成本的,短期内很多人会有利益损失,很多人不高兴,但仍然要去做。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房价一直这么涨下去肯定有一天会有问题,但是真的紧缩货币房价跌了大家都很不高兴,但实际上中国的房价肯定不能这么涨下去了。
所以到底怎么选,答案非常明确,长痛不如短痛!
未来如果真的有一波“吃饭”行情的话,大家应该期待是通过改革来实现。明年就要召开十九大会议,我们可以憧憬一下明年,期待十九大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我个人比较期待权威人士的讲话都能兑现。如果紧缩货币推动改革,哪怕短期金融市场有一些阵痛,长期还是有希望的。
最后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如果未来是放水的模式,我们应该配置实物资产,如果货币收紧,同时加大改革力度,金融市场才会充满希望。
从全球来看,我们发现目前都缺乏增长,因为都普遍遭遇了人口老龄化、创新周期瓶颈等问题,都需要改革来突破。但问题是改革的政策并不容易推行,而目前普遍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货币放水并没有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只是产生了各种资产泡沫,使得有钱人越来越有钱,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各国的社会矛盾都在加剧,但是都倾向于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会有" 英国的脱欧,会有美国人可能选择Trump来做总统,都觉得是别人的错,想要独善其身。但问题是如果所有人都这么干,大家都把责任推给别人,都想自己单干,那么对于全球都是损失,因为全球化对于所有人都是有利的,逆全球化对于大家肯定都是有损失的。
所以说,目前有点乱,有句名言是“盛世古董乱世金”,这也是今年我们一直坚定推荐黄金的理由。
最后衷心祝愿大家能够保住自己的资产,未来都有发财的机会。谢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海通姜超:A股目前难言吃饭行情 坚定黄金相关资产》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