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的弱势反弹中,重要股东们“落袋为安”的倾向使投资者或慌张,或纠结,到底减持潮何时才能减速?是否会使期待中的吃饭' 行情夭折?
' 兴业证券(' 601377,' 股吧)对此的看法比较悲观。其认为,从历史' 数据来看,突然的减持暴量往往意味着在未来2至3月内指数出现阶段性顶部。同时,由于减持的热情上升,市场内' 大宗交易开始活跃,折价率开始快速攀升。数据显示,6月大宗交易折价率市值平均已经来到5.00%上方,略小于去年5月份(股灾前)的极值5.52%。从历史经验来看,折价率的赶顶现象往往预示随着股指在未来2至3个月出现阶段性顶部。
对此,兴业证券总结,从产业减持与大宗交易的角度来看,似乎场内资金对于6月小幅上涨的行情并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认为,上述数据可看出,场内大宗交易主体对于目前市场上流传甚广的“吃饭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间持相对谨慎态度。
事实上,A股市场向来有“减持恐惧症”,当看到重要股东减持时,在信息并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走人。对此,一位高校金融系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大股东减持都是“负面”的,投资者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判断,还是要根据大股东的动机,并结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种可能是大股东出现资金紧张,希望套现投资别的领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 股票 释放出来给一些新的概念投资者,这时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便不是负面的。
' 招商证券(' 600999,' 股吧)则认为,一直以来,很多投资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减持是对股价的绝对利空,但仔细想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不可否认,股东的减持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了股价估值过高的信号,很有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但另一方面,股东不会愿意将自己的股票 低价卖出,他们在实际减持前通过影响公司决策(如发布高送转' 公告)等方式先推高股价,然后再进行减持。如此一来,就' 个股而言,大股东减持期间反而可能会存在超额收益。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公布高送转伴随着重要股东减持计划的现象,那就是“股东减持混搭高送转”。例如,6月23日,' 吴通控股(' 300292,' 股吧)公布2016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实际控制人' target='_blank' >万卫方提议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0股。随后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称,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万卫方、薛枫、谭思亮、何雨凝等计划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万股,占总股本的19.75%。类似情况的还有' 怡球资源(' 601388,' 股吧)。
招商证券表示,其研究发现,减持公司实施高送转的比例高于A股市场比例,且减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实施高送转;减持比例在5%至8%之间,且减持期间实施高送转的股票 样本,80%都在公司宣布减持计划后的前两个月表现出明显正的超额收益,并且平均上涨幅度超过' 上证指数25.08%。因此,其建议,从个股博弈的角度,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减持比例在5%至8%之间、减持公告时股价低于前三个月均价,且存在高送转预期的股票 存在中短期的参与机会。
不过,在近期存量博弈的市场中,重要股东频繁的减持,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消减市场的投资信心。' 西南证券(' 600369,' 股吧)建议,适当规避频繁减持且减持金额较大的个股,可以关注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大幅度净增持的个股。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如何克服“减持恐惧症”》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