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禾
在喜欢养猫的大' 收藏家' target='_blank' >马未都先生的著作《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里,马先生曾经提到一种珍贵瓷器,在现代仅有的一次公开交易记录,这就是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汝窑。
宋代瓷器冠绝天下,五大名窑从高到低分别为汝、官、哥、钧、定,其中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那么,汝窑究竟有多珍贵呢?马先生说,时至今日,全世界各国倾全国之力,收集了上千年,在册的一共只有67件。今天,这67件中的大多数都收藏在顶级博物馆里,能供个人收藏的机会,微乎其微。
那么,汝窑有没有过公开拍卖交易的记录呢?马先生说,有,但是只有1次。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卖过一个直径8公分的、有瑕疵的汝窑小盘子。在20多年前的美国,这个有瑕疵的小盘子卖了154万美金,这就是汝窑近代唯一有记录的一次买卖成交。
20多年前154万美金是什么概念?按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做个假设,在20多年前这笔钱大概是1000万人民币。作为对比,1994年'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的前身、深发展银行的当年税后净利润是3.6亿元,而在2015年这个数字是218.6亿元,增长了60倍。按这个口径估算,今天这个小盘子最少也得值几个亿。
收藏与证券投资,虽然行业不同,但精神相似。从马先生讲的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汝窑珍贵吗?当然珍贵。可汝窑有成交量吗,基本没有。而汝窑的收藏者会在乎流动性吗?几乎不会。
所以说,如果我们确定一项投资是好的投资,为什么要在乎流动性呢?为什么要在意有没有人接盘呢?难道不是持有的时间越长,价值就越高吗?而什么样的商品才会在乎今天是否有客户来买呢,难道不是那些流通的、不可长期保存的日常通货吗?这些东西难道能称为是好的投资吗?
回到今天的' 股票 市场,投资者们纷纷指责' 新股发行(IPO)抽走资金太多,造成股票 、尤其是小公司股票 价格下挫。可是我们是否曾经想过,大家之所以这么在乎流动性,恰恰是因为对自己持有的股票 不够有信心。
如果我们持有的股票 每年净资产能确定增长20%、估值只有1倍市净率,我们会担心它没有流动性吗?难道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不应该希望这样的股票 跌得越多越好吗?如果价格下跌50%,能以0.5倍市净率买到年增长20%的股票 ,难道不是大赚特赚的机会吗?您别说,这样的机会在香港市场历史上,还真会偶尔出现。
所以说,今天的投资者们对市场的流动性感到担忧,恰恰是因为自己对持有的股票 所代表的公司没有信心。要么嫌估值太贵,急着想找下一个投资者接盘;要么嫌基本面太差,担心长期持有无法享受增长;要么更糟糕,两者兼而有之。
此外,换一个角度思考,今天我们担心IPO从市场抽血太多,可是在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我们怎么就不担心呢?个中关键,待我细细道来。
假设今天IPO每周从市场融资50亿元,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2015年大牛市时代,每天市场成交2万亿元,比现在的5000亿元(这两天还不到),这每天多出的1.5万亿成交量,能从市场里多收走多少手续费和印花税?
按买卖双方各付0.05%手续费、卖方付0.1%印花税、总计税费率0.2%来算,当时每天的成交比现在每天多1.5万亿元,就要多抽30亿元手续费,对不对?一周就是150亿,是现在IPO的3倍,可是投资者们当时一点都不感到失血,是不是?
所以说,今天的投资者把市场失利怪罪于IPO融资太多,其实在我看来,是一种错误寻找了因果关系的判断。也就是说,其实并不一定是IPO每周的融资导致了市场疲软,而是市场氛围恰好疲软了,正好IPO每周又在融资,大家为了找一个解释,就一股脑的指责IPO抽走资金。
尽管这抽走的资金量,只有大牛市时代每天手续费抽走的几分之一,但是,又有几个人愿意静下来思考呢?大家宁可轻信那看起来可恶、其实可怜的替罪羊,是唯一合理的解释,因为这种轻信,既简单、又轻松、看起来还很确定。我们总是喜欢那些简单、轻松、确定的事情,讨厌那些复杂、深奥、不确定的东西,难道不是这样吗?
(作者系' target='_blank'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这投资要是真好 你还管什么流动性?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