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可以战胜市场吗?答案是可以,而且在A股似乎很容易。这里,让我们来看一个模型,即两低一高模型(低PE、低PB、高股息率),在长期是如何战胜市场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每个时点,选择当时前溯12个月股息率最高,或者PE和PB的分别排名的平均数最便宜的一些' 股票 (在测算中,我选择了30个),或者三者兼而有之,然后持有一段时间,在下个阶段再以同样的方式调仓。
在对历史' 数据进行的回测中,高股息率模型(选择前溯12个月股息率最高的30' 个股票 )在长期,持续、显著地战胜了市场。同时,低PE和低PB结合的模型,也显著战胜了市场。
如果把以上两个模型叠加起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两低一高模型”。也就是说,我们把单个股票 在一个时点上的PE、PB、DY分别做一个排序,然后把3个排序的平均数做为综合排序,就可以得到“两低一高模型”的排序。
结果显示,这个模型也取得了高额的超额收益。
但是,并无任何证据证明,两低一高模型比前面两个模型单独的情况好。反之,这些模型得出的结果似乎是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在相关性对比分析中我发现,高股息率的股票 ,在几乎任何一个时点上,和低PE低PB的股票 ,几乎是完全重合的。所以,不管是用高股息率模型,还是低PE低PB模型,其实选出来的可能是一批类似的股票 。因此,才会得到相似的结果。
而这些股票 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共性:从概率上来讲,它们又便宜又优质(股息高,盈利高,净资产多,股价还低)。这,才是模型真正的意义。
但是,需要意识到的是,尽管由于交易佣金、调仓冲击成本等一些问题,实际交易中获得的回报,可能比模型运算的结果略有下降,但是从大方向来说,模型是死的,投资者是活的,基于价值的实际交易结果,可能比模型演算得更好。
这里,就让我来一一分析这些因素。
特别股息、特异低估值的排除:有一些公司股息率高,并不是因为经营能力强,而是出于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香港市场常见的因为行业前景不明、公司采取收缩政策而派发的特别股息、A股一部分刚上市公司派发的高分红等等。
另一方面,有些公司的低PE可能是由于一次性高收入导致,低PB可能是有大量不实商誉等导致,等等情况,不胜枚举。因此,在分析具体公司时,投资者可以剔除这些“看起来指标很好看,但是仔细一看发现价值并不明显”的公司。
明显更差的和明显更好的公司:尽管有些公司数据真实,也不存在上面说的一些情况,但是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可能明显没有前途,或者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发生了逆转,等等。
另一方面,一些公司的基本面可能非常优异,但估值并不低。比如,按前文所述的模型,在香港市场就不可能选中' 腾讯控股,但这并不证明腾讯不是一家好公司。
相似的股票 ,可以优中选优:在审查模型挑选出来的30个公司以后,我发现,其中存在优中选优的可能。也就是说,对于模型来说,给予每个选中股票 1/30的仓位,是机械化的。但是,投资者往往可以发现,其中一个公司明显比另一个有价值。
仓位控制:需要指出的是,两低一高模型是一个纯粹选股的模型。也就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保持100%仓位的。但是在实际交易中,投资者最起码可以不用在2007年10月保持满仓的状态。这种超大型的估值扭曲带来的仓位控制机会,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
不过,频繁的仓位控制或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里指的,是在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低频率、但坚决控制仓位。
更好的其它资产:不仅仅是仓位调整的时点,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模型以外的回报,一些其它的资产也会带来更高的回报。
举例来说,两低一高模型在2002到2005年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太多的回报,但是,那时候最好的投资标的根本不是A股,而是H股。
而其它的一些资产,比如债券、分级基金、' 房地产(2000年租金回报率高达6% - 8%),同样可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机会。
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尤其在A股市场,投资回报很可能还会来自一些其它红利,如制度红利(申购' 新股),市场红利(2015年夏季到秋季的期现套利)等等。
不管怎么说,两低一高模型给我们展示了,在长周期中,依据价值投资的核心宗旨“又好又便宜”,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多么高的超额回报。而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凭借谨慎、细致、高确定性的人为操作,投资者可以取得比模型更好的结果。
所以说,价值投资其实也不难,难乎有恒而已。
(作者系' target='_blank'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两低一高模型:长期战胜市场的“武器”》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