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研究的' 数据可以看到,曾经有多家上市公司在过去16个年末成为深市市值第一股时,绝大部分都有着大量流通盘,是名副其实的' 大盘蓝筹股,绝非凭少量资金便可以促成总市值暴涨。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
2月24日,借壳' 鼎泰新材(' 002352,' 股吧)在A股上市的顺丰控股(002352.SZ)一举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股,并在随后的连续涨停中在资本市场搅开热浪。
然而,历史仿佛总是存在巧合一般,在顺丰控股被多路资金联手推高超越万科A登上深市市值榜首之际,两年前也曾一度逼近万科A(000002.SZ)的原' 创业板市值第一股' 乐视网(' 300104,' 股吧)(300104.SZ)而今却身陷窘境。
就在3月1日晚间,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乐视网在当天发生两笔' 大宗交易,两笔交易卖方均来自' 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深圳前海' 自贸区证券营业部,成交量合计为1909.46万股,两笔交易总金额为6.39亿元,市场猜测这背后指向于乐视网重要股东深圳鑫根资本的减持行为。 受此影响,乐视网的股价已经创下一年以来的新低。
无论是今日的顺丰,还是曾经的乐视,回顾十数年来波折起伏的A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市值第一股”,背后隐现的正是中国经济进程的发展脉络。
已经沿袭多年的以银行、地产等大蓝筹股为王的格局不断面临挑战,而那些试图超越“前人”成为中国' 新经济扛鼎者的上市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谁能经历大风大浪,最终超越平凡,却仍是个未知数。
但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突破将越来越多发生。此起彼伏的背后,资本力量在其中的助推与牵引将不断地放大,这或许也是' target='_blank' >王卫最终做出上市选择的原因,而这正是资本市场不断开放过程中使命之演绎。
顺丰疾行
借壳仅一日,顺丰控股便直接登顶深市。
2月24日,顺丰控股在深交所举行重组更名暨上市仪式,上市公司名由鼎泰新材更为顺丰控股。当日开盘后,顺丰控股即强势涨停,报55.21元,市值飙升至2309.81亿元,超过万科A和' target='_blank' >美的集团,成为深市第一大市值股。
随后顺丰控股股价不断拉出涨停,直至3月1日局面才有所打破。当日顺丰控股开盘再度涨停,为连续第五个交易日涨停,但最终在尾盘跳水,一度翻绿跌近3%,最终收涨4.79%。
在顺丰控股被爆炒成为深市市值第一股的背后,除了基本面' 业绩良好和公司充满话题性外,其流通股占比之低也成为关键影响因素,其以小流通盘撬动公司整体市值飙升的逻辑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目前,刚借壳上市的顺丰控股流通盘仅有1.33亿股,流通股本只占总股本的3.18%,这为资金炒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2月23日至28日的4个连续涨停交易日内,顺丰控股的成交额分别仅有11.04亿元、13.54亿元、12.74亿元以及8.36亿元。
看似两三千亿的“庞然大物”,却凭区区几亿资金便可打板,这也是为何明明身为大蓝筹的顺丰控股,却像一只几十亿的小盘股一样,轻易便可被炒作资金影响股价的原因。
游资被公认为是此次顺丰暴涨的最大推手。在顺丰控股最近一周的' 龙虎榜上,济南、温州、宁波等各地二十余家营业部的身影接连闪现,不少营业部一边买入一边卖出,亦有营业部前日买入次日即卖出。
以其中最为活跃的' 国海证券(' 000750,' 股吧)济南历山路证券营业部来看,该营业部在2月24日至3月1日期间,先后买入顺丰控股5521.32万元、7894.9万元、2672.67万元、4320.16万元,累计买入2.04亿元;而与此同时,该营业部2月27日起开启卖出操作,最近三个交易日分别卖出4976.11万元、7307.35万元、5366.98万元,累计卖出1.77亿元。
同样在龙虎榜上极其活跃的' target='_blank'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临安万马路证券营业部,在2月23日买入顺丰控股2202.05万后,24日即卖出2347.48万,该营业部最近3个月的龙虎榜上榜次数达到95次。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典型的游资炒作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往不同,在顺丰控股的这波资金炒作中,来自深港通的资金也成为了其中一股力量。
在2月27日至3月1日期间,深股通专用席位连续三日出现在顺丰控股龙虎榜买入席位上,分别买入3981.34万元、2357.96万元、7874.39万元,累计买入1.42亿元,即便在3月3日顺丰控股股价大挫近8%的当天,深港通席位仍然继续买入了5795万元。
对此,深圳一位'私募投资总监认为,“这种情况比较难难判断是港资参与炒作,还是内地部分游资借道深股通参与炒作,可能两部分皆有。因为港资里面有一部分资金相当灵活,过去屡屡判断准确踩在点上,但此前也听说过有内地资金通过' 港股通绕道参与A股热点炒作的情况。”
一路疾行的顺丰控股,自3月1日涨停板被撬开后,近两日股价已经有所跌落。截至3月3日收盘,顺丰控股的股价已由此前的最高价73.48元/股跌至62.60元/股,市值缩水300亿元,目前的最新总市值为2618.98亿元,仍然居于深市第一位,较万科A高出426.4亿元,较美的集团高出572.8亿元。
华南一位受访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顺丰借壳的时候估值已经特别高了,公募基金这波参与的人应该很少,但我并不认为它的股价冲高后会很快跌回去,这其实很难,毕竟涨停板打开后的第二日顺丰控股都没有跌停。”
亦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流通盘较小,顺丰控股的股价后期还会有反复,对于风险偏好性强的投资者来说,短期内顺丰控股可能仍会有交易的机会。
在3月3日顺丰控股的龙虎榜买入席位上,除前面提到的深港通专用席位外,另外四个营业部分别买入1923.35万元、1662.80万元、1488.69万元、1370.96万元。
大盘为王
像顺丰控股这样凭借炒作风格强盛的资金带动而升至市值榜首之位的情况,几乎从未出现过。
沪市这种常年以银行股或石油股雄霸市值首位的不必多言,以深市的情况来看,记者统计了2000年至2016年每年年末(截至当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深市市值第一股的情况,在这16年中,共有7家上市公司登顶深市市值榜首。其中,万科A累计登顶5次;' 平安银行(' 000001,' 股吧)(000001.SZ)累计3次;粤电力A(000539.SZ)、' 中兴通讯(000063.SZ)、' 五粮液(' 000858,' 股吧)(000858.SZ)分别登顶2次,' 鞍钢股份(000898.SZ)和' 广发证券(' 000776,' 股吧)(000776.SZ)各1次。
从这7家曾经称霸过深市市值榜首的上市公司来看,除2010年借壳的广发证券外,全部都是2000年以前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记者比对了这些' 个股登顶深市历年年末市值榜首时对应的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情况,全部高于目前顺丰控股3.17%这个数值。
其中,曾在2009年末和2011年末登顶深市市值榜首的五粮液(000858.SZ)流通盘占比最高,达到99.99%;万科A在2006年末、2008年末、2012年末、2015年末、2016年末登顶时,对应的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也均在70%以上,最近登顶的3次该比例均接近88%;此外,在这16年的统计中,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在30%以上的有13次,在10%以上的有15次。
从如上数据可以看到,这些' 股票 在过去16个年末成为深市市值第一股时,绝大部分都有着大量流通盘,是名副其实的大盘蓝筹股,绝非凭少量资金便可以促成总市值暴涨。
唯一的特例是同样借壳的广发证券。2010年末以1332.24亿元登顶的广发证券,彼时对应的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也仅有3.67%,与而今的顺丰控流通股占比极为接近,但广发证券的情况却又与顺丰控股有着些许不同之处。
2010年2月12日,广发证券(000776.SZ)借壳S延边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复牌交易,在此之前,S延边路已经停牌逾三年之久。由于借壳上市的股票 复牌首日股价不设涨跌幅限制,S延边路当日开盘价达到每股54元,而其停牌前的股价为每股10.55元,当日最终收报50.05元,大涨374.4%。但广发证券的股价在复牌大涨之后仅维持了半个多月便开始逐渐下行,到2010年7月已经至腰斩价位,但至10月起又掀起一波暴力拉升至翻倍,最终奠定了当年年末深市市值第一股之位。
在2010年10月的拉升过程中,广发证券日成交额普遍在10亿以下,同样是凭少量流通盘撬动起总市值的飙涨,这其中,机构成为主导力量。2010年末包括基金、QFII、' 券商在内的机构持股占到了广发证券流通股的两成之多,与当前顺丰以游资为' 主力引导者的情况有所差别。
当然,撇开“市值第一股”的限制来看,A股市场上以小盘股撬动大市值的案例则多了许多。2015年' 绿地控股(' 600606,' 股吧)借壳金丰投资在上交所整体上市之时,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元,成为“房产一哥”,彼时其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仅有4.26%,但目前其最新市值已经回落至1054亿元,缩水近三分之二。
不过,被问及顺丰控股此后是否会演绎出与绿地控股这类股票 相似的股价走势时,不少机构人士认为未必尽然。
前述私募投资总监向记者分析称,“虽然顺丰控股和绿地控股都是大公司借小壳,但这还要看借壳方对股份的持有情况,很多股票 在解禁后出现股价暴跌的情况,是由于这些股票 在机构手中,解禁后机构自然是要出货的,而目前顺丰控股大部分股票 都在王卫和顺丰高管团队手里。”
按照' 公告,目前王卫持股99.9%的明德控股对顺丰控股的持股比例为64.58%,加之顺丰主要高管团队持股比例合计超过七成以上。
高台探险
回顾连续十数年来深市市值第一股的变迁可以看到,以平安银行、万科A为代表的银行股、地产股仍然是市值居前的主流股票 。
2000年末平安银行居于深市市值榜首时,总市值仅有282.53亿元,而2014年末平安银行居于深市市值榜首时,总市值已经高达1809.70亿元;万科A同样如此,其在2006年末初等深市市值榜首时总市值仅为672.30亿元,至2016年末总市值已经达到2206.52亿元。
这类凭借多年积淀自然壮大的企业,背后反映的是传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诸如顺丰控股超越万科A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发生,代表的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
在顺丰之前,上一次在市值方面几欲赶超万科的是乐视网。作为一只典型的以机构为主要力量推高股价的个股,乐视网在2015年大放异彩,在2015年的5月12日,乐视网市值达到1505亿元,与万科A当日1531亿元的市值已相差无几。
然而,乐视网随后的股价走势如市场所见,一路下泻。在最近两个交易日中,乐视网再度大跌,更是引发了部分人士对创业板的恐慌情绪。3月2日,乐视网先是大跌4.2%,随后第二天再度大跌5.51%,收盘报31.89元/股,股价已经接近2015年8月的底部区域,市值也缩水至632亿元。
重要股东的减持被认为是促发此次乐视网股价大跌的导火索。在3月1日晚间,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乐视网在当天发生两笔大宗交易,两笔交易卖方均来自中信证券深圳前海自贸区证券营业部,成交量合计为1909.46万股,两笔交易总金额为6.39亿元,市场猜测这背后指向于乐视网重要股东深圳鑫根资本的减持行为。
在此之前, 鑫根资本已经进行过多次减持。而乐视网从股价启动到一飞冲天连翻数倍再到今天,也已经有诸多机构资金相继撤离,此前以45元参与乐视网定增的财通基金、嘉实基金(博客,微博)和中邮基金在内的三大公募基金和牛散章建平,也因此重度被套。
但即便如此,看好乐视的声音仍然存在。某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投资观念,观念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会不同。即便唱衰乐视的声音已经不绝于耳,但这并不改变我对乐视网的长远看法,很多事情放长远看,或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改观。”
从某种程度而言,尽管乐视网目前的状况确实显得有些尴尬,但仍然堪称资本市场上资金追逐战略' 新兴产业的一个最为突出的案例。在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试图突破现有格局,成为中国新经济的“扛鼎者”的这一过程中,这样的案例或许会越来越多出现。而这些过往的案例也给了顺丰以及顺丰的后来者更多的提示——应警惕大市值背后的风险。
川财证券曾针对上市公司市值提出过一个核心观点,公司市值与股价表现有着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公司市值的提升,公司股价上涨显得越来越困难。按照川财的研究,公司市值提升存在3 个关键节点:一是25 亿市值以下标的市场表现明显强于其他类别;二是市值突破200 亿后进一步提升较为困难;三是800 亿市值以上标的录得最差的股价表现。
深圳一位私募人士亦向记者指出,“大市值不是那么容易扛住的,尤其对于成长股而言,这背后的风险确实值得警惕。”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深市“头牌”十六年更迭纪实 顺丰高台探险一改“旧规”?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