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棱镜。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2014年以来,我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重要运作模式之一,PPP日益获得各方高度关注。
“希望社会资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对不规范的融资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国家对《预算法》的维护,对金融风险防控的态度是坚定的,而且力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大家要做真PPP,这样才会有一个持续兴旺的PPP市场。”这是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在7月22日的“2017中国PPP投资创新论坛”上作出的表态。
作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我国目前PPP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PPP三年改革亲历人,焦小平列举了一串' 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已收录项目1.3万个,计划投资额16.3万亿元,已落地项目投资额3.3万亿元,覆盖19行业。
“从规模、广度、深度和影响力来讲,目前全国统一的PPP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中国市场已是全球最大的PPP市场。”他提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也认为,自2014年以来,中国的PPP已经驶入快车道,进入活跃期,目前PPP多方面都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但在王一鸣看来, PPP项目涉及面广,周期长,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政府社会资本、中介机构等各方面认识和能力的制约,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
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是'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现在还缺乏关于PPP的顶层的法律。部分法律法规也有不完全吻合的地方,比如PPP模式是适用《招投标法》还是《政府采购法》现在还不完全明确。
第二,政府对PPP的实施能力也有待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将其简单理解为融资手段,存在重融资、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
第三,民营资本的参与率和进入率还有待继续提高,截至今年3月底,财政部、项目部民营资本的参与率47.3%,远低于民营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的比重。这与对民营资本设立的门槛较高、部分民营资本对收益率要求过高,以及参与PPP项目的专业能力不足等因素相关。
第四,中介组织粗放发展。当前PPP中介服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行业标准不健全,一些机构能力不足,也有些机构采取低价策略恶性竞争,中标价格过低,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第五,支持PPP的金融创新也有待加强。金融机构提供了PPP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但在当前条件下,金融的供给和PPP发展的需要还不够匹配。银行缺乏满足长期融资需要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难以获得PPP项目各环节的信息,风险控制手段有限。民营企业参与的PPP项目融资门槛依然比较高。
第六,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过去几年,PPP项目主要处于建设阶段,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进入到运营阶段,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会日益显现。
与此同时,随着PPP陆续从建设期转入运营期,一些风险也在开始暴露。比如通过明股实债违规购买等操作,调查发现,PPP项目存在名股实债的情况。还有过度强化PPP功能,导致PPP项目融资杠杆率过高,债务成本率过高也值得关注。
除此之外,还有特色小镇的建设,存在一哄而起的现象。以特色小镇搞打包式的项目也会进一步的加大一些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焦小平补充说,当前中国PPP市场因为不规范发展而孕育的风险问题,还体现在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把PPP当做一种简单的融资手段,对项目债务责任大包大揽,违反《预算法》,风险分配机制形同虚设。
“PPP是一项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度的。”焦小平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是可控的、有效率的、可持续的,不是无度无序的简单刺激。
“我们绝不能再无度增加新的伤疤。希望社会资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对不规范的融资不要再抱任何幻想,国家对《预算法》的维护,对金融风险防控的态度是坚定的,而且力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大家要做真PPP,这样才会有一个持续兴旺的PPP市场。”其表示。
对PPP改革下一步动向,焦小平提到,除了要认识到为什么要发展PPP模式,还要加强和细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
除此之外,加强合同管理也是重要一步。他提到,在PPP模式治理架构中,民商法是基础,政府方首先是合同的一方,应该带头遵法履约。
同时也必须坚持绩效付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绩效付费,就不能把社会资本在合同中的责任与权利相匹配,就不能从机制上解决“豆腐渣”、超预算等问题,那么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此外,还要做好公开透明管理。焦小平倡导在PPP项目管理中全过程公开,除国家机密和一些依法不能公开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要把规划、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采购活动、合同、绩效付费标准等逐步全部公开。
对于金融机构参与PPP项目的问题,此前曾供职于' 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现为中国PPP 基金公司总经理的刘隆文在接受腾讯财经采访时表示,PPP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依赖于项目自身的现金流,没有人会给你提供担保、兜底。尤其是按照现在国家的《预算法》,包括最近六部委出的50号文件和87号文件,包括这次金融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到的违规举债要终身追责的背景下。
“所有的举措都使得,依赖政府去兜底承诺来负债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刘隆文表示。
在刘隆文看来,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 券商、' 信托、' 保险,包括以中国PPP基金为例的基金,都要认清项目本身的盈利点,本身的现金流的情况,来做全面的分析,来判断具体项目可投,还是不可投。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棱镜(责任编辑:赵然 HZ002)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中国成最大PPP市场 焦小平提醒勿对不规范融资存幻想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