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加坡通过修建组屋形式,实现了为绝大多数国民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的目标
本港楼价一再创新高,新一届政府有需要提出的新的房屋对策。社会上渐有声音要求特区政府仿效新加坡政府,推出一些与市价脱鈎的供应,令市民不再望楼兴叹。这种构想,虽然可能面对规划和房屋政策方面的困难,但可解决港人当务之急,政府亦不用考虑以新辣招压抑楼价;同时,根据新加坡的经验,建造政策性房屋未必会引致楼价大跌,反而或会引导楼价走回合理的轨道,实现软着陆,这种做法值得思考与借镜。
中原城市领先指数显示,本港楼价升至160.3,再创新高,证明市场已再度消化了辣招的影响,和未来加息的忧虑。近日市场兴起有关政府新房屋与市场价格脱鈎的讨论,建议政府未来兴建的新房屋,其售价不应按目前的楼市而定,而日后当转让时,亦不能在私人市场出售,而需由政府回购。这个方案的构思料可短期内解决目前因为港人对置业需求高而被迫捱贵楼的问题。
事实上,本港楼价自从2016年3月以来,便一直升个不停,主要原因除了因为可供兴建房屋的土地供应不足外,亦由于港人对置业的需求愈来愈大。情况与新加坡截然不同,星洲楼价在2013年见顶后,现在一直回落,目前已连续下跌了15个季度,并已从高位回落了一成多,令楼市实现了软着陆。
究其原因,新加坡有八成半人口居住在政府的组屋内,任何永久居民或是公民都可以申请政府公屋,即组屋。而且组屋亦可自由买卖,令拥有组屋者感到与私楼无异,对私人发展商兴建的楼宇,需求自然不会太大。至于居住在新加坡私人楼宇者,则少于全国人口的两成,而且主要是提供给较富有阶层和海外的僱员居住,可谓独自形成一个市场。故新政府只要把买楼成本提高,私人住宅的需求便自然会下调,但由于部分人士有需求,所以价格并不会出现坠崖式下跌。
假如本港楼市政策能仿效新加坡,同样能为有置业需要人士提供住屋(虽然初时规模绝难与新加坡看齐),令他们不需要用高价抢楼。当将来这种房屋的供应量不断增加时,楼市的刚性需求自然减少,私楼楼价亦会自动调节,渐渐回落至合理的水平,可以实现软着陆,令楼市长远地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