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周内,此轮贬值的担忧基本消散,和人民币对皆在6.9处走稳。5月27日,美元/人民币涨破6.9,截至16:00报6.8955,且两地价差大幅收窄到200bp以内,显示离岸预期稳定。
5月13日开盘,在岸、离岸人民币波动剧烈,离岸人民币对美元一度跌破6.9关口,当日波动幅度近600点;5月17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9,此后一度跌至6.92附近。不过,央行随后祭出了一系列逆周期管理工具,随之单边下注人民币贬值或“破7”的空头也开始调整预期和仓位,人民币在两周内便确立企稳态势。
此次,交易员普遍反映,央行并未通过大幅抛售外汇储备来干预汇市,更多的是以逆周期调节措施来打消单边恐慌预期,这是众多央行都在采用的措施。中长期而言,央行希望强化人民币的双边波动,实现更为清洁的浮动。
在逆转此次贬值预期的过程中,调节扮演了关键角色,而逆周期调节因子则起到较大作用。当前,人民币中间价的定价标准由三部分组成――美元/人民币的收盘+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调节因子。“我们预计逆周期因子从去年夏天后就被重启,即因子转为负(调升人民币)。”外贸银行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例如,今年5月14日,多位策略师对记者称,其模型显示,当日逆周期因子调节幅度创下历史之最,高达近-400bp,但事实上,这一调节并非偏离基本面的调节,而是与需要维持一篮子货币稳定而进行的调节幅度相符。
“因子主要根据一篮子货币的变化和其他外汇水平加成,例如今天日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掉了300bp,那么第二天就需通过因子将这几百点在中间价上加回去。”某外资行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他也提及,直到5月20日才发现因子的调节幅度偏离了模型的预测,说明央行的调节力度在加大,意在向市场释放较强的信号。
在此轮调控中,另一个细节颇值得关注――尽管人民币中间价因调节而走强,但一篮子货币的走势实则甚至出现小幅走弱。渣打宏观、外汇策略师张蒙提及,中间价维持在6.9以下,但并未大幅低于这一水平,可见央行仅是提供一定的必要支持来缓解人民币的弱势,但并没有大幅提升人民币,“稳”仍是当前的第一优先。
此外,离岸央票的发行也帮助稳定市场预期。5月15日,央行成功在香港发行了两期人民币央行票据,3个月期和1年期各100亿元;5月21日傍晚,在逆周期因子加码后,央行又称第四次离岸央票发行在即。上述消息发布后,在岸、离岸人民币纷纷拉升百点。
某外资行外汇交易员对记者表示,“央票发行可能会收紧流动性,毕竟离岸人民币池子规模也就6000亿元左右,这两轮央票发行的规模就接近600亿元,因此效果明显,空头下午明显被逼空。”
机构也预计,未来并不排除央票持续发行,密集的央票发行将对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产生影响,抬升空头举借人民币来做空的成本。
艾丽西亚对记者称:“当前人民币的稳定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央行会长期盯住某一个数字,也不会消耗太多子弹。2016年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率正在上升,这也契合央行对于扩大双边波动的方向。”